燃文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我的回忆录之五十有二在线阅读 - 第21章.那些评书和名著

第21章.那些评书和名著

    在第一章《游戏》一文中,我写了我小学时候的游戏几乎都是户外的,这是因为当年我们并没有别的条件。

    那时候别说手机电脑这些现在大家已经不当回事儿的东西,就连现在没多少人愿意看的电视我们听都没听说过。

    如果那个时候有人和我说坐在自己家里就能像看电影一样看东西我们就得像夫人前两天给我讲的那个笑话一样同样对待他。

    夫人讲,网上有人说当年播放电视剧《西游记》的时候,全班同学都说唐僧的袈裟是黑的,只有一个同学非说是红的,怎么给他讲也不行,后来全班合伙把他揍了一顿,他哭着把班里的同学领到他家,结果全班同学都哭了,那个时候才知道原来电视有彩色的。

    听的时候当笑话。

    但细想一下,不论什么东西对于没见过的人来说,绝对是不可能凭想象去知道什么样的。

    如果没见过没听过也还好,不会说什么,只能听。

    要是自己仅见过低配的,只能认为见过高配的人胡说八道,把他揍一顿了事儿。

    连黑的袈裟都没见过的我们听的是广播。

    当时的广播和现在遛弯的老人手里拿的小巧的收音机自然是不一样的,和稍后出现的摆在桌上的小方匣也不一样,我记得小的时候屋内门框上有个圆形的小喇叭,我家的放在左上方,右边是一个从背面画的玻璃画镜框,画中有一只小船,边上有远山,记得很清,后来可能搬家的时候弄打了,还可惜了半天。

    那个小圆形的喇叭就是广播,我们并不能调台,只能是县里广播站播放什么我们就听什么。

    翻来覆去的就是那些节目,也没什么太好的。

    所以我们才不愿意呆在家里,而是在外边疯玩儿。

    就是像右图那样的一个简单的喇叭,直接接到门框上边,不是大家脑子里的电影里村头那种开口的。

    当时还没有电视,确切地说,我身边的人家没有有电视的。

    所以我们最早基本上听的都是广播剧。

    《闪闪的红星》就是我记忆中第一次听到的广播剧,并跟着里边的播放学会了主题歌“映山红”。

    我记得直到刘兰芳播讲《岳飞传》时,我还踩着凳子够着门框上的喇叭努力听,因为有时候就会信号不好。

    后来家里买了唱片收音一体机后这种踩凳子听评书的历史才结束。

    这就是当年家里买的电唱收音一体机,没想到父母还把这个留着了,我以为我保留了一张曾经的唱片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还在网上找了一张记忆中的图片,就是下边这张,看来我的记忆真的很不错,如果不是习惯性的群发之前问了一下父亲,可能就把下边这张发出去了。

    那时候这台收音机里传来的“嗒嘀嗒,嗒嘀嗒,嗒嘀嗒打嗒,小喇叭开始广播了”的旋律真的现在回想起来还在耳边。

    能看到这里就熟悉这个旋律的说明你至少已经不太年轻了。

    在那个圆形喇叭的年代,因为刘兰芳的评书实在精彩,让人一到时间就全城空巷,所以连带着我也开始喜欢上评书了。

    那时候的人们真的没什么好玩儿的。

    收音机里播讲的评书总是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急不可待的我开始买我能见到的评书。

    和我以后的藏书不同,当年我所有的评书都已经破得不成样子,比如这本编号00277(不得不说我当年编号的时候特别有远见,仅有几百本书的我就能想到把编号弄到5位,看来那个时候我就冥冥之中有天意告诉我将来我的书会达到一万册以上)的《岳飞传》,我已经粘好几次了,但是封面仍然残缺不全了。

    同样破损的还有这本编号00591的《呼延庆出世》。

    破损不堪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无数人传阅。

    这些还算是不错的,能够传回来,还有许多我根本记不起来的书,就一去不返了,所以从评书过后,我几乎就不借书给别人了。

    因此那些能从我手中借出书的朋友一定珍惜,那证明我是真把你当成朋友了。

    别辜负这份信任。

    书虽然破损了,但我并不想买一本新的替换,毕竟这是当年心底的记忆啊。

    那些粘贴、残破见证的都是我年少时再不可能回去的日子。

    不胜感慨!

    前些日子单位同事王曙光和我借了一本书,是易中天的《中华史》第一卷《祖先》,借出去的第二天我就后悔了。

    是真的后悔。

    不是别的,而是那本书我认认真真地看了四年,精读了好多遍。书上到处是我写的随感,如果弄没了,那些当时的记忆火花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所以我去找他,告诉他一定不能给我弄丢了,不行我从孔夫子旧书网上再买一本给他。

    患得患失之间,曙光把书看完了还我了。

    为自己的不够大气汗颜。

    不是我小气,曾有一本我看了几十遍的《早晨从中午开始》,书不值多少钱,但上边记着我无数次写的心得,每次看后都会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想和收获,后来不知被谁拿去了,再不曾还回。

    找不回来的书还有《哪吒闹海》,之所以记得这本书,本章开始时我也写了,是因为当初有个同学,问我借《那托闹海》,这是我第一次见过有人把书名能读错一半的,所以连带着我记得了这本书,也恍惚直觉他姓范。在记起的书名的同时也想起来了这是一本大书(我们为了区别小人书把非小人书的读物定义为大书),但我的书架上早不见了这本书的踪影,所以可以确定是被谁借走了不曾还回。

    写到这段的时候我还去网上搜索了一下,但给出的结果都是小人书,我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继续找,只能这样了,精校的时候再说吧。还不回来的书还有很多,我不可能记得所有小时候看过的书,当然现在的书因为太多更不可能记得了。只能不借。

    所以我才说,能还回来的尽管已经惨不忍睹,毕竟粘粘补补还可以暏,还可以放在书架上承载着当年的记忆。

    像这套《杨家将》,书脊上粘着白胶布,边角掉了不少,但至少不影响阅读。

    希望大家能理解我不愿意借书这个小气举动!我总是弄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看书能把书看成这样。

    道不同,不相为谋。

    还是说我小时候的读书。

    小时候读书的一大特点是身边有什么书、能买到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可供选择的余地很小。

    家里的书是有数的,新华书店里一年里进的新书是有数的,我身边的同学伙伴也没几个家里有书的,仅有的有书的同学家里那几本和我比起来也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只能是有什么书读什么书,在现有的书中尽可能选自己喜欢的。又因为我看书很快,所以喜欢的书很快看完了。

    这时候的我进入到看字阶段,就是基本上抓到什么看什么,只要是印着字的都能看上一会儿。

    所以我小时候读的书极杂,也只能用杂来形容,以至于我想归下类别都觉得难。不论小人书还是大书,不论报纸还是杂志,不论文学还是科普类的,手边有什么看什么。

    首先自然是评书。

    这个原因很简单,正值我看书的年纪,评书开始借刘兰芳的《岳飞传》的播讲流行开来。

    在我小学时代,这些评书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因此初读自然是很上瘾的,但读过一批之后,翻来复去的就是那几种场景,标配的白马、银枪、摆阵、破阵、傻小子、只会三两招还总能擒人家大将的福将等等,加上每本书都有的二马一错蹬、拿命来(听到这句后对手不论正面人物反面人物,标准一句就是回一句不给呀!)......

    桥段的老套加上可供选择的题材集中,造成了相同故事的多个版本,比如《杨家将》就有《杨家将演义》《呼杨合兵》《杨七郞打擂》《大战黄土坡》《巧摆牤牛阵》《穆桂英下山》《大破天门阵》等等各种版本,以至于父母挖苦我如此勤奋是要给老杨家排家谱啊。

    此外就是《呼家将》《兴唐传》《薛刚反唐》之类,再不就是某本书的节选段落,比如《时迁大闹大名府》等等。

    看多了就没什么感觉了。

    慢慢就不再看了,估算了一下,也就看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直到现在也没捡起来的想法。尽管也曾动念把那四本一套的《兴唐传》少的一本买全了,但转眼多年过去也未付诸行动。

    明知买了也不会看,自然没了动力。

    归根结底还是有看的。

    除了评书以外,当年我还读过不少名著,我想肯定也是受小人书的影响,想看看原书到底是什么样,比如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这些书半文言半白话,对于年少的我很是吃力,但仍然读了下来,也不知道当年哪儿来的毅力。

    这些名著应该基本上都来自于父母的藏书,那个时候的版本不像后来那么杂,读的应该都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好像只有《三国演义》不是,这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去年回创业城发现父亲整理藏书时,《三国演义》是另一个出版社出的,我还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为他淘了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上下册。

    当年还没有养成读书的时候在书上写心得,读完了画圈写日期的习惯,所以现在已经不知道哪年看的了。

    这个不重要。

    其实,现在细想起来,这些名著读过后远远不如小人书对我的影响大。那些耳熟能详的典故,我基本上都是来自于《桃源结义》《千里走单骑》《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赤壁大战》《走麦城》《八阵图》《野猪林》《智取生辰纲》《英雄排座次》《云栈收八戒》《三打白骨精》等等这些小人书中的记忆。

    至于四大名著中最后一本《红楼梦》(按我读的顺序算是最后一本),我直到90年代才读,而且读完后在书的最后一页画了个圈并写上之所以硬着头皮看完了是因为四大名著差一本不读不好,但不会再看了的话。

    当年我读的书除了前文写的化学天文生物等一大堆找到什么就读什么的书外,再有一类就是当时那个年代特有的战斗和抓特务的书,比如《望云峰》《剑》《沉默的持剑官》《犴达罕的足迹》等等。

    后来在互联网不断发达之后,我不只一次的深有感触地说往后再也不会出现我小时候的外国特务来国内取情报被抓的场景了。

    深为可惜。

    那是铭刻在骨子里的记忆。

    这些书里《望云峰》写得比较精彩,前些时候我还重新翻了一遍。

    其实很多年少时读过的书再见了都有一种再读的冲动。

    这也造成了每次我收拾书柜都会半途而废,因为收拾一会儿就开始摸起一本书看起来了。

    总为此挨训,总改不了。

    当时读的外国文学名著很少,我记得的早期读的有一本《一颗铜纽扣》,现在还在我书架上,但里边的情节一点印象没有,前些时候看了一点儿,也没看明白,应该是当时就没看懂,所以不感兴趣。

    当时喜欢的是《福尔摩斯探案集》,群众出版社出版的,五本一套的,在父亲的书架上。去年我曾想找一个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买来收藏,但没找到,网上也说群众出版社这个版本好,于是作罢。

    今年过年在创业城照看老娘时还抽空读了一下第一册中的《血字研究》和《四签名》两个小段。

    本想把五本再读一遍的,但事儿一多就扔下了。不知道下次捡起来是什么时候了。

    就像读过的许多书都想再读一遍那样,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了!

    但书在书架上就总还有机会的!

    绝对有机会!!

    以上这些基本上就是我在海伦搬到大庆之前读过的绝大部分书,总的说来属于自己没什么主见加上各类书又实在太少只能有什么读什么的阶段。

    有了自己主见的我进入了只读古文经典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