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高太尉新传在线阅读 - 第二部 经略 第九卷 内忧外患 第六章 苏子由千里回京

第二部 经略 第九卷 内忧外患 第六章 苏子由千里回京

    听说了吗宫中烧了一座宣和殿结果圣上雷霆大怒竟然把事情落到刑部去审理了

    是啊以往都是昭告天降德音然后就开赦天下罪人怎么就这一次不一样

    废话圣上和那些相公都有他们的顾虑肯定是有人故意纵火否则查什么查

    喂你小心些别胡说八道这些天开封府官差和三衙禁军满大街转悠你想去蹲大牢么

    本来就是嘛

    要说这天底下最言语无忌的自然便是那等临街小酒馆。会到这种地方的大多是那些一天挣不到几十文钱的卖苦力汉子丢个三五文买一角最便宜的黄酒然后再来一碟下酒的小菜这自然是他们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酒意上脑之后说话自然是百无禁忌只不过此时说到这个话题他们还是很有些顾忌彼此互视一眼便立刻截断了话头谁也不敢再往下说。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角落里一个似乎是独自在喝闷酒的年轻人浑浊的目光中却突然爆闪出了一丝精光。但是他却并没有动而是等到夜深人都散去的时候他方才扔下几文钱又拿了一角酒然后醉醺醺地出了酒店。

    虽然那年轻人走路摇摇晃晃但他却专拣那些阴森森无人的小巷子走浑然不顾路上是否凹凸不平。这七弯八绕走了小半个时辰他方才颓然靠墙坐了下来不一会儿竟出了均匀的鼾声。不多时。后面便突然窜出了两个人影上前查探半晌之后不由面面相觑。然后便低声商议了起来。

    良久两人上前抬起了那个呼呼大睡的年轻人。步履沉重地往来路挪去不一会儿便消失在了夜色之中。隐隐之间还传来了两人低低地抱怨声。

    由于之前刚刚加了翰林学士的官衔因此苏轼的葬礼办得不失隆重内廷地赙赠更是昭显了恩宠赐绢三百匹。钱三十万三百循赠银青光禄大夫准葬眉山。苏过叩谢圣恩之后当然知道那是高俅的臂助心中又多了几分感激。而在苏轼过世后不到十日风尘仆仆地苏辙便赶到了京城却仍旧没有见到兄长最后一面。

    大哥我终究还是来晚了。

    望着白茫茫的灵堂苏辙几乎难以支撑身体。他和苏轼先后遭贬相继离开京城在贬谪途中只于梧州见过最后一面。谁料如今竟是天人永隔。自从赵佶即位之后他先是安置永州岳州之后复太中大夫。

    提举凤翔上清宫如今又得特旨允许回京细算之下竟已经离京十年。

    见到往日苏府旧宅他只感到黯然泪下。竟是说不出的凄楚。

    叔父苏过见苏辙如此失态心中自是难过。虽然丧闻已经传给了他的两位兄长但要他们一时赶到京城还不是那么容易谁想最后竟还是苏辙先一步赶到。爹爹临去之前一直念叨着您还对伯章嘱咐了很久。没想到他终究还是没来得及见上您一面。

    苏辙微微点头强忍心头痛楚恭恭敬敬地拜祭了兄长之后才出了灵堂。见院中井井有条和昔日无二就是一应仆役都是当年的老面孔顿时触景生情转头便向苏过问道:你和大哥回京之后这些当年地老家人都自己回来的么

    叔父当年我和爹爹离京之后伯章便收留了这些老家人等到我们一回京他便把人都送了回来。这些年若不是他时时遣人探望又命人延请了最好的大夫爹爹恐怕也难以支撑那么多时日说到这里苏过的眼圈登时就红了我准备送父亲回眉山安葬之后便在那里盖几间茅屋耕读守墓也免得再给他添麻烦。

    伯章是个有情有义的人苏辙这一句感慨还没说完便听到了苏过的最后一句话眉头立时大皱。曾经沧海难为水似他这样在仕途上起起伏伏自然听得出苏过的言下之意。你年纪轻轻怎么就能打归隐的主意还是有人借题挥想要借大哥的死做文章

    叔父你刚刚回京城有些事情大概还不清楚。苏过低声把最近的事情全部讲了一遍末了才不无坚决地道我先前听伯章地口气似乎有意引叔父你们重新回朝任官而这一点想必是如今掌权的蔡相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的。这一次地事情分明是有人在暗算伯章我左右不过是一介书生还不若远离京城的好。

    苏辙怔怔地站在那里许久才长长叹了一口气。和兄长苏轼不同在政见上苏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旧党人士当初宣仁太后执政的时候他就曾经坚定不移地上书反对调停新旧两党反对重新引元丰党人入朝。而在边地问题上他则是一向认为应该量入为出不应该光以开边为由加重百姓头上地负担所以在弃守旧地上也是不遗余力。正因为如此他虽然也感念高俅对兄长苏轼的照拂但是要他和蔡京之流和平共处却是不可能的甚至在政见上他也和高俅截然不同。

    你也不必想得太远在眉山守孝三年也好毕竟将来的事情谁都说不准。他回头望着那块苏轼亲书的牌匾脸色更是怔忡了几分。

    我此次既是奉特旨进京想必再请一道旨意护兄长灵枢回眉山应该也能获准。别说是我那些元祐老臣都已经老了即便恩赦回京任职恐怕也

    正好说到此处他便瞧见了一身便服匆匆而入的高俅目光交击之下他的心中顿时浮起了一股难以名状的情绪。当年兄长苏轼的一片苦心他总感到于理有益于情却是难通是以并未料到如此戏剧性的后果。一个曾经微不足道的年轻人如今却名正言顺地主宰了半个朝堂和蔡京之流平分秋色分庭抗礼而且丝毫不露败相。对于曾经亲历过那段岁月的他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荒谬却又真实的神话。

    子由先生

    由于是在苏府之内高俅只是愣了一下便趋前施礼却不料未曾完全躬身下去便被一双手臂稳稳托了起来。

    不管怎样你如今都是宰执大哥或可名正言顺地受你的礼我却受不得苏辙百感交集地看着高俅最后露出了一丝微笑这些时日你这么忙还不忘到这里来大哥总算没有看错人。

    到厅堂坐定之后高俅才不无踌躇地问起了日后之事。说实话苏轼为人爽直时时会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而苏辙却是君子霁风日月沉静淡泊之处往往令人望而生畏。以往在苏府受学的时候高俅在苏辙面前每每怵如今虽然位至宰辅却依旧有一种局促的感觉。

    伯章君子不党这句话我曾经对你说过。苏辙并没有正面回答高俅的话而是淡淡地说道昔日元祐论河道我与司马相公文太师政见不同:而后论边地我又和吕大防刘挚不合。所以说即使我在京任官也必定是力执己见对伯章你并无多大帮助。

    虽然早已料到有可能会得到这个回答但高俅心底仍有几分失望但更多的却是敬佩。苏辙曾经拜尚书右丞门下侍郎是真正进过政事堂的执政论官位比苏轼当年更高就是这样一个人凡事却和兄长苏轼同进同退并无一丝一毫的嫌隙比起蔡京蔡卞的关系来苏氏兄弟无疑是不知高尚了多少。

    子由先生的教训我自然记得我自忖不是君子是以做不到君子不党。他索性坦然地微笑道但是老师生前的教诲我绝对不会忘记

    苏辙盯着高俅看了许久最后终于点了点头。我现在肯定你不是为了邀宠而急功近利陷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虽然我仍然认为朝廷在西北不该大动兵戈不过既然你坚持那必定是有理由的。但是伯章你需得记住开疆拼的是国力民力倘若有一日民力疲惫再也不能支撑那么朝廷还是只能弃地到了那个时候就损失惨重了。为相者不仅仅是要看实绩还得心怀天下兼济百姓否则哪怕你官做得再高cao守再好也不能取得百姓的称道

    话说到这个份上高俅如何还会不知感激连忙起身深深行了一礼:多谢子由先生的指点

    既然点透了关键两人的谈话渐渐轻松了下来高俅也就顺势提出希望苏辙能够推荐几个能干的年轻人。他原本只是本着照看苏门的目的随口问问并没有报太大希望谁料苏辙低头沉思了一会便突然笑道:若是说学问我倒是有一个族孙元老颇有见地如今在眉山埋头苦读。不过他一心为学怕是难以为伯章所用的。

    既如此后年开进士科的时候让他来试一试也好。高俅原本就只是想为苏轼的族人再尽尽心力闻言不假思索地建议道只要过了进士科将来便可以学自己想学的学问写自己想写的文章岂不是更胜一人耕读

    好就凭伯章你此言我此番护送兄长灵枢回去之后必定让他后年来京入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