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同治帝国之一朝奋起在线阅读 - 第四十九章 发行国债

第四十九章 发行国债

    李海一行人圆满的完成了任务,但李鸿章却有些不自然,口中直打唉声,同治此时怒火中烧,见******了养心殿的台阶就气得跳了起来。

    “李海,你好大的胆,你办的这是什么差事,怎么签了一个不平等条约回来,大清的脸都被你丢尽了,你是大清的罪人……”

    李海待同治说够了,便站起身,慢条斯理的回应道:“皇上,此约并非李海所签”

    同治心想也对,自己有些被气糊涂了,“那就是李鸿章所签的”

    “当然也不是李大人签的”

    “那,”同治有些不解“那是谁签的,总不会是朕签的吧!”

    李海清了清嗓子:“此约乃是二十多年前签订的,这次只不过是再次声明条约有效而已,所以臣等并无过错,”李海一点也没有畏缩认错的意思。其时同治心里也明白以目下大清国的国力也只能签这种条约回来,所以也就没有深究李海的责任。

    “皇上,我们只需暂时隐忍,等到我朝羽翼丰满之时便可废除此条约,”

    “谈何容易啊”同治长叹一声。

    回国后的李鸿章一直心神不宁,不过好些日子过去了,并不见龙颜震怒,李鸿章就知道这件事情总算过去了,不过好景不长,处置的圣旨还是到了,革了李鸿章的直隶总督,也革了李海刚升上去的官,调李鸿章任北洋大臣,李海协助其襄办北洋军务,这也算是给满朝文武和天下臣民一个交待,李鸿章和李海两人都松了一口气。

    户部尚书阎敬铭的折子此时有些不合时宜的递到了同治的案前,原定于每年划拔的铁路款项有些供应不上了,只因同治办事有些cao切裁撤了绿营和地方团练,导致国库一时间支取过多平库银而一时周转困难,由于派员学习削减军队减免新疆江南数省因战乱而造成的伤害而应收的税负,朝廷的户部虽然在理财能手阎敬铭的手上有些起色,不过长期的亏空不是一时能堵得上的,据阎敬铭的奏折上所书,亏空最快要到1873年才能补上,其中由于新疆战事耗费巨大更是支用了后几年大量的财政用度,等于是寅吃卯粮,如果没有其它税负的收入,京哈铁路不得不于1870年底暂时停工,被国内问题搞得焦头烂额的同治真的有些泄气了,不过还好,还有一个人可以为他分忧。

    李海打从德国回来就一直在关注着这条铁路,而且他深知朝野上下对这第铁路的关注不亚于他与同治的关注,许多人都希望看同治的笑话,他猜想此次诏见一定是因为这件事。他在诏见的几天前,就想出了应对的计策,当同治问他如何解决财政上的问题时,李海应对的很是到位,“唯今之计,有三个办法可以解此燃眉之急”

    “哪三个办法”

    “发国债,开矿禁,借外债”

    “开矿禁无疑是违背祖制的,而借外债无疑会失利过多,洋人是不太可能给我们低息贷款的,朕以为发国债更为稳妥些,不过这个东西大清国以前没有搞过”

    “皇上,凡事都有头一回嘛,这个臣倒不是太担心,臣最怕的是发行时无人认购,这个是最让人顾虑的”

    “那卿有何良策吗”

    “可以让朝臣先认购一部分,这样臣民可能会踊跃的购进,如果没有,臣再想办法吧”

    “好吧,也只好如此了”

    由李海与相关大员及外藉顾问的协助下,大清国第一次发行的大清国铁路债券就这样发行了,总金额三百万两(实际需银两280万两),年息五厘,分四年还清(这在当时的年息是相当高的),不出李海的预料,除了朝臣购买的二十余万两外,其他款项尚无着落,不过这些李海并没有太在意,因为他已经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联系了自己在耶鲁大学的校友,让他们来认购铁路债券,不过西方人的契约精神在这里起了主导性的作用。他们只同意把钱借给李海,而不同意来认购大清国的国债,因为在他们看来跟清政府做买卖实在是有风险的事,(1860年清政府向外国答应开放的十几个通商口岸直到1911年清帝逊位也没有开放齐过,可见清代的中央政府有多能骗外国人)他们更愿意把这个风险转嫁到一个固定的人身上,这样至少会有个很实在的债务人,李海对这些往日同学的作法并没有动怒,因为这些人的契约精神是根深蒂固的,不过这样也好,不用付他们那么高的利息,最后谈妥只需要付三厘的利息就可以了,这样李海就可以净赚两厘的利息,不过逾期的违约赔偿也是多的吓人的,除了向这些校友借钱外,李海还向自己父亲的朋友,自己的哥哥jiejie们多方借贷,父亲的朋友的钱很快就到位了,因为李海毕竟是在朝廷上行走的人,即使这次的买卖赔了,那以后朝廷但凡有一些采购的活动李海是铁定要还这个人情的,当然在这些人身上李海是赚不到钱的,等于是他们独自认购的而没有经过他的手,自然也就无利可图了,李海的哥哥jiejie们就明显势力的多,只说这笔钱是借给李海的,而且要三厘五的年息,但李海得知后并未动怒,因为他知道这是一项保赚不赔的买卖,由于银子有了着落,停了几天的工地又动了起来,前期建设由于工人普遍没有经验,但随着工作技能的日益娴熟,工程的进度明显加快了,据前方美方人员的乐观估计,最快到1872年中期,最迟在1872年末工程就将完工,现阶段工程已完成近三分之二还多,只差吉林至黑龙江段尚未完工,同治目前正在考虑要不要在今年兴建支线,在这个当口李海走了进来,李海见同治心事重重的样子便猜到了几分,他建议现在可以先开通盛京至北京一段铁路来试运行,一来可以让抵制铁路建设的人看看成效,二来也可以稍稍缓解一下财政压力,但同治怕无人使用这一线路,李海说包在他的身上,李海把自己买国债剩的一万两白银让自己家中的伙计带着,去东北采购了几车厢的粮食,以低于北京粮店进货价三分之一的价格出售,立刻就被各大粮商采购一空,这着实让李涨狠赚了一笔,此消息不径而走,在京师的各大粮商见到利用铁路运来的关外的大米居然比漕运的江南米便宜了近三分之一(实际上便宜了近三分之二,当然这个是这些粮商后来才知道的),北京至盛京一线自此火了起来,成天有大批的商人等在北京站的货运处等待着包几节车厢,因为东北地区这块刚被开发的土地,资源丰富,但是各种日常用品奇缺,全国的商人都云集京师,准备把自己手里的货迅速贩卖到关外,而东北大米的口感甚至比江南贡米还要有味道,这也让那些当初抵制铁路的人回过了味,商人由原来的抵制变得急切的希望在自己的省份修建铁路,甚至更有甚者居然动员京师的商会向朝廷的工部请愿,由于铁路部门是在工部衙门下面的一个新的分支机构,由于清政府自嘉庆朝开始就没有大的营建项目,工部自然也就成了清水衙门,不过随着铁路工程的开工,工部的官职又成了肥缺,不过同治是不会让这些贪官得逞的,派了一个廉洁的张之洞来做工部尚书,管得这些官员好不自在,张之洞这位素以清流自居的官员自然会管好手下的官吏,不过,多家商会联合请愿的事情还是头一次,在清代这个重农抑商的国度发生这种事无异于造反,张之洞觉得事态严重立刻禀报了同治皇帝,同治帝刚解决完京哈铁路的费用问题,眼下已无余钱再修第二条铁路,因此这个问题显得有些棘手。(请看第五十章京广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