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三章 市井氛围(月票350+)
一句不轻不重的话儿,却让这些人都收起了笑容,严肃起来。确实是这样,前两天他们还同教官请教野外生存的经验呢。 当时,他们的教官王刚特意请总教官贺小龙为他们讲了几项野外生存的技巧。 贺小龙还给他们讲了一个真实的经历:一年十一月份,自己和战友去山里执行任务,因为是短期任务,所以两人根本没做其它准备。 没想到却意外赶上了大雪封山,即使是北方下大雪一般也在十二月之后,这场大雪打得他们措手不及。 要不是他们会打猎、会保存火种、烤熟食物、野外取水,一直等到救援人员过来,估计他们两个人都得被渴死、饿死在那里…… 唐季军立刻收回了刚才的别扭感:“是啊,宋叔以前也是名军人。应该会的!” “不过宋叔真有天赋,居然能做得这么好吃。” 于是,大家迅速把东西分成等份,考虑到蒋新勇和白峰也没吃晚饭,他们非常有良心地又多分出来一份,多分两人各半份。 一时间,没人再说话,专心地吃着卤鹅、卤猪蹄和卤凤爪。 在入学近三个月时间里,他们这些入校新生不但通过高强度的军训在锤炼着自己的体魄,更适应了部队吃饭的速度。也就十分钟,每人面前都只剩下一小堆骨头。 金友发更是夸张地带着哭腔:“我可算吃到了鹅,三个月了连个鹅rou味都没闻过。要是把卤鹅换成烧鹅就更好了!” 方渠河看着他:“老金,你这话说的,白吃还嫌弃啊!” 金友发立刻说道:“我哪会嫌弃,这卤鹅的味道挺好的,我只不过有感而发,想起了我们家那边的烧鹅。” 他又转向宋子安:“子安呐,我可感谢着呢,没有丝毫的嫌弃!粤省吃鹅各地区的做法不同,穗城就喜欢烧制,潮汕地区用的是卤制,海丰陆丰一带擅长清煮。” “我家一直在穗城,就想起烧鹅了,你千万不要误会啊。” 宋子安笑笑:“有什么可误会的,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不过,再过不到两个月,你就可以回家吃到烧鹅了。” 金友发闻言也笑了:“就是,三个月都过去了,难道还熬不过这一个半月!” 宿舍里的人纷纷说起了自己的家乡,谁说男孩子不会想家,他们正以这种方式抒发着自己的思乡之情…… 庄墨象把车停在了一间小饭馆门前:“这里卖的是京城有名的门钉rou饼,正好路过请宋叔、宋婶尝尝。” 石凤竹笑着应下:“好啊,听说京城的小吃种类多,还都有自己独特的做法、吃法,确实应该多尝尝。” 四人走进小店,坐在里面的一张小桌前。 宋依依看着这间不大的小店,一共就四张桌子。后厨紧挨着这间接待顾客吃饭的地方,能清晰地听到油煎馅饼的声音。 庄墨象为每个人倒了一小碟的香醋,服务员端上来的门钉馅饼是新出锅的,冒着热气。很快四碗清粥也放在每个人的面前。 宋泽珉夹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阅读: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起一只馅饼:“门钉馅饼要趁热吃,如果凉了,流出来的牛油就会糊嘴。” 看着石凤竹已经夹起馅饼,蘸上了香醋就要下嘴,连忙阻止:“别太心急,烫嘴不说,馅饼里的油就能滋你一身。” 看到石凤竹抬眼看向他:“再说两句话,等馅饼稍微凉一些就可以小口吃了。” “你看这馅饼的形状像不像古代城门上的门钉,它就是因形得名。” 石凤竹毫不犹豫地打断他的话:“两句到了,我可以吃了吧。”说完,就咬了一小口馅饼。 四个人开动了,门钉馅饼外焦里嫩,牛rou的鲜和大葱的香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咬一口鲜汤四溢。蘸点香醋解腻,配上清粥润胃。 宋依依一口馅饼,一口粥,吃得不亦乐乎。 正是饭点,小店里的顾客不多,但也不少,四张桌子总会坐满三张半。因为另一张桌子略大,能坐下八个人。 所有人吃的都是门钉馅饼和清粥,小饭馆里有不少老食客,彼此都认识,吃馅饼的时候还能聊上几句。
等到四个人离开小店,坐到车上,宋依依还回味着如此和谐的市井氛围。 先把石凤竹送回学校,回到家,庄墨象直接进了安排给他住的东厢房,提笔刷刷刷写了一封信,然后让武淑好给顾承国送去。 武淑好速度很快,敲开顾承国家的门,见应门的正是他本人,就直接把信往顾承国手里一放:“我们头儿让我送来的。”然后,转身就走了。 顾承国当然认出来了,这姑娘是昨天到曲园酒楼把弟弟一家接走的人。可她的头儿是谁? 回到自己房间,他就把信打开了,上面记述了今天宋泽珉散会之后的情形,看得顾承国的脸色就变了。 还有人这么明目张胆地欺负他弟弟! 随后,就想起了那个送信姑娘口中的头儿应该是一直跟在宋依依身边的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是听说了宋泽珉的遭遇,鸣不平,所以才写信让自己帮忙?不对,虽然自己与宋泽珉不太熟悉,但他绝不是碰到点事儿就跟别人诉苦的人。 那么,就是这个年轻人亲眼所见……他为什么不帮呢,反而把这件事告诉我? 不一会儿,顾承家就过来了。 原来,昨天他们为那两人进行了诊断,并下了药方。不过,有味药比较少见,顾承家特意回去找顾孝人帮忙。 今天,他拿到了那味药,就给大哥送过来。 顾承国把自己女儿叫过来,支使着她去煎药。随后把顾承家拉到书房里,拿出那封信让他看。 顾承家一边听大哥说自己的分析,一边看着这封信。 其实严格说来那张纸不叫信,信头没有称呼,信尾没有落款,在纸上写的就是发生的事情和每个人的言行。 看完了,顾承家倒是乐了:“哥,你没看到这个,说上面要从地方借调一些人员,协助有关机关工作吗?” “我们不是想要把弟弟调到京城来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