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刺明在线阅读 - 第636章 朝廷要南迁?

第636章 朝廷要南迁?

    第636章朝廷要南迁?

    都说温柔乡是英雄冢,张准每日忙碌于灌溉田地,辛勤播种,三天的时间很快过去。年初八,云依顺利的生下一个男娃。张家终于有后,自然是举家欢庆。得知消息的亲朋好友,乃至是虎贲军上下,都纷纷表示祝贺。

    加上不知道从哪里传出来的消息,说是张准和杨映菡婚期将近,还有懿安皇后亲自前来主婚,杨映菡还将被敕封为郡主,紫苑变得更加的热闹,就连薛知蝶也欣欣然的从鹧鸪湾回来,表示祝贺。

    年初十,孩子的三朝,张准小规模的宴请了几十名的亲戚好友,还有虎贲军、大都督府的代表,算是正式对外宣布此事。别人家生孩子,一般都是满月的时候才公开的。但是张准地位特殊,必须尽快的公布。果然,大家听到这个消息,都心安了不少,纷纷表示祝贺。

    可惜,时间紧迫,军情紧急,在孩子的三朝以后,张准就急匆匆的踏上了征程。孩子的满月酒,只好交给杨映菡来cao办了。正月十一,张准策马来到了平度州。

    既然被敕封为平度伯,总是要来看看自己的领地的。当然,看自己的领地,是附带的,更重要的是,是来看看新成立的虎贲军狮骑营和熊骑营。有钱,又有武器,又有人员,又有战马,张准首先想到的,自然是立刻扩建骑兵部队了。

    狮骑营和熊骑营的编制,都是两个协,十个小队,不算军官的话,总共是500名士兵。如果加上军官的话,兵力就要超过600人。两个营的兵力,总共是1300人左右。大部分的战士,都是从陆军各个部队抽调来的精锐,有一定的骑术基础。

    根据张准的命令,狮骑营的指挥官是李昭辉,副指挥官是冯伟,队正有孙继明、孟侠、史立威等人。熊骑营的指挥官是谢志友,副指挥官是于影幽,队正有宇文寒涛、何佳宁、边锋、陈远志、金振岳等人。都是虎贲军的老人了。相当部分是来自张准身边的狙击手兼军官培训班。

    到目前为止,虎贲军骑兵,总共有了五个营,总兵力超过三千人了。战马的数量,也超过了五千匹。尽管还不到达到每个人两匹马的标准配备,但是,已经可以做到每两个人有三匹马。当然,这样的数量还不够,还要继续增加。

    无论是蒙古八旗,还是满洲八旗,骑兵的数量都很多,张准不敢奢望虎贲军骑兵的数量比他们多,但是起码不能相差太多。没有一万以上的骑兵,想要和鞑子野战,恐怕是有点难度的。在真正的大规模战斗中,虎贲军骑兵还没有真正和鞑子骑兵面对面的厮杀过。

    骑兵的训练,要比步兵的训练耗费的时间多得多。要将一个新兵,训练成合格的骑兵,至少要两年的时间。要是有三年的时间更好。现在的虎贲军骑兵,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骑马的步兵。当然,少部分的精锐不是,有些人是天生就有骑术天赋的。

    在平度州呆了两天以后,张准对两个骑兵营的训练效果还算满意。鼓励了众人一番以后,张准就离开了平度州,来到了青州城。有情报显示,鞑子骑兵南下以后,应该会第一时间“问候”青州城,然后才是济南城。因此,现在的青州城,已经完全进入戒备状态,虎贲军的所有部队,都在时时刻刻的待命。

    来自北直隶和山东西部的移民,越来越多,他们都拖家带口的向莱州府转移。董家堡的胜利,极大的刺激了当地民众的心灵。在他们看来,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那就是虎贲军控制的区域了。来往的移民,让青州城变得非常的热闹。

    刚刚入城,张准还没有来得及视察部队,就接到陆伊典的报告:“大人,那个朱大典又来了。”

    张准疑惑的问道:“朱大典?”

    这家伙怎么知道自己要来青州城的?还真是有几分未卜先知的本事啊自己拒绝朝廷的提议,拒绝兼管山东军务,朱大典难道不知道吗?他还来找自己,莫非是想私底下将山东的军务交给自己?这家伙,准备做甩手掌柜不成?

    想了想,张准随意的挥挥手,漠然的说道:“让他进来。”

    陆伊典出去,片刻之后就带了朱大典进来。

    朱大典的脸色,明显不是很好,晦暗得好像是要大难临头的样子。看到张准以后,则是喜色一现,随即又有些黯然,恢复原来晦暗的样子。他整了整衣裳,恭恭敬敬的行礼,然后语调艰涩的说道:“下官朱大典见过都督大人。”

    张准点点头,做了个请坐的手势,自己首先坐下来,然后不动声色的说道:“巡抚大人,请。”

    朱大典有些忐忑不安的坐下来。

    张准漠然的说道:“不知道巡抚大人这次前来,有什么要事?”

    朱大典眼神游移,神态明显有些疲惫,语调艰涩的说道:“都督大人,下官是来求救的,还请都督大人伸出援手,帮助山东军民度过难关。”

    贸然来找张准,朱大典也是迫不得已。他本来得到上层的消息,说是可以逃过一劫,将山东的军务丢给张准,然后自己拍拍屁股,到大名府去避难。结果没想到,张准居然轻飘飘的推辞了此事,他的愿望也就从此终结。

    张准推辞了此事,就等于是将朱大典架在火上烤了。山东的军务,最终还是要他来主持。山东的军力到底如何,朱大典自己很清楚。吓唬吓唬老百姓是可以的,但是和鞑子交战……

    朱大典无奈的说道:“都督大人,你一定要救救下官……”

    张准微微冷哼一声,没有说话。

    说实话,张准内心里对朱大典是有些鄙视的。准确来说,不是对朱大典个人有意见,而是对绝大多数的明朝官员有意见。对于这群人的嘴脸,张准真的是太厌恶了。

    明朝的官员,很大的特点,就是清高的时候,骄傲的要死,正眼都不看你一眼。通俗的来说,就是拽得跟二百五似的。但是,一旦堕落,又要比谁的速度都快。贪婪,短视,无知,狂妄……张准能想到的词语,全部都是贬义词。

    要说最有骨气的官员,出在哪个朝代,肯定是明朝,被皇帝打死都绝不屈服的官员一大堆。要说最没有骨气的官员,出在哪个朝代,同样是明朝。满清入关,主动投靠鞑子的明国官员,数不胜数。满清夺取天下之快,连他们自己都感觉到惊讶。

    明末是我国历史上道德最败坏的时期之一,忠信仁义,礼义廉耻,三纲五常,全部都被抛在了脑后。大量的官员热衷于豢养歌姬,娇妻美妾,甚至是恶心的娈童。明末是男风最盛的时候,江浙一带,娈童之风鼎盛,令人反胃。

    朱大典当然明白张准不喜欢自己的到来,可是他没有办法。他如果不想被鞑子抓走,又或者是在打了败仗以后,被朝廷追究责任的话,只有张准可以救他。他可怜兮兮的说道:“都督大人……”

    张准端着茶杯,揭开茶杯,轻轻的吹了吹里面的茶水,然后将茶杯放回去,动作有条不紊,慢条斯理的,然后才慢悠悠的说道:“我如何帮你?”

    朱大典顿时大喜,感觉到了一丝丝的希望。

    张准的心情,其实非常好。从公事上来说,拿下了登州城,俘获了多尔衮等人,还将两个营的兵力给腾出来了。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也可以顺利的机动。现在的他,面对皇太极的进攻,有必胜的决心。打败皇太极,只是时间和代价上的问题。

    从私事上来讲,收获也不错。云依已经给自己生了一个男娃,香火后继有人。沈凌菲渲染出来的,已经是第七朵梅花了。后面还有人在排队,等着开花结果。他只要努力一点,广种薄收,总会有收获的。

    朱大典苦巴巴的说道:“都督大人,能否派遣部分的虎贲军,进驻济南城?济南军民都热烈的期待虎贲军的到来。”

    张准嘴巴一撇,不屑的说道:“我去济南城做什么?”

    朱大典苦涩的说道:“济南城兵力严重不足,只有一万三千多人。要是都督大人不支援一点兵力,只怕鞑子破城以后,济南城数十万的军民,都要被鞑子全部掳走了。”

    张准也没有继续掩饰,冷冷的说道:“巡抚大人,我是反贼,你是官军,咱们道不同不相为谋。你请我去济南城,我没有一点好处,怎么跟下面的人交代?”

    朱大典咬牙说道:“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天大的秘密。”

    张准不以为然的说道:“切什么天大的秘密?”

    朱大典看看四周,压低声音,神秘兮兮的说道:“有人主张南迁。”

    张准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轻描淡写的撇撇嘴,随口说道:“南什么南……”

    他忽然醒悟过来,眉头紧紧的皱在一起,深深的凝视朱大典一眼,缓缓的说道:“你的意思是,崇祯准备迁移到南京去?”

    朱大典摇摇头,委婉的说道:“皇上不愿意离开京师……但是,六部会逐渐的南迁。工部侍郎刘宗周已经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统管南迁事务。知道这件事的,只有极少数人。”

    张准下意识的摸摸自己的鼻子。

    看来,自己的出现,的确让历史的轨迹,发生了一些变化,朝廷居然开始考虑南迁了。这可是要比真实的历史,提前了足足八年的时间啊在真实的历史上,乃是崇祯吊死在煤山以后,南京才成为都城的。现在看起来,在未来的一两年时间里,南京就有可能重新成为明国的政治中心了。

    其实,一直以来,在明国的高层内部,总是有人对北京不是特别的喜欢。这里的风沙太大,又干燥,住的不舒服。又危险,敌人太多,经常处于前线。土木堡之变,以及后来嘉靖年间的鞑靼俺答汗围攻,都让京师处于战争的氛围当中。尽管最后都是有惊无险,顺利的度过,可还是让不少人都是心有余悸。尤其是近年来鞑子连续三次入寇,更是让北京成了风口浪尖。

    现在,北京周围的局势,其实非常的不妙。北面是鞑子和蒙古人,山东这里有张准,几乎将北京包围起来了。搞不好哪一天,北京就会被攻破。北京想要安全,就要主动出击,将这些敌人都消灭掉。但是,很遗憾,无论是哪一方面的敌人,以目前朝廷的实力,想要解决,都非常的不容易。就算可以解决其中的某一个,最后也会落得筋疲力尽,然后被别人吃掉。

    比如说,这次鞑子南略,北京里面,就没有谁敢拍胸口保证,北京一定会安然无恙,绝对不会被鞑子攻破的。十万鞑子大军在城外,据说还携带有红夷大炮,京城里面的人不担心就怪了。与其每天都这样担惊受怕,还不如早点南迁,回去南京过安稳的日子。北京这边,只需要派遣军队驻扎就好了。

    当初,朱棣迁都北京,很大的原因,是为了避开朱元璋留下的一切,至于天子守国门的说法,则是后来的人说出来的。就算朱棣当时真的有天子守国门的想法,现在已经不实际了。因为现在的北京,根本不能担当这样的重任。鞑子骑兵完全可以绕过京师,深入到明国核心腹地,继续抢掠。

    相反的,由于京师被包围,钱粮运输、信息沟通等方面都出现很大的问题,导致全国的战局,都发生了被动。要是放弃了北京,就等于是抛弃了这些被动。如果明国的神经中枢是在南京,就可以有条不紊,按部就班的进行调动,不需要慌慌张张的,乃是急中出错,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除了战争的原因,还有经济上的原因。北京周围的物资供给严重不足,必须依靠江南的漕运。漕运花费的成本很高。江南收购粮食,一石粮食只要一两五钱银子左右,漕运来到北京,至少要二两银子,凭空就多了五钱。

    不要看每石粮食只是增加五钱的成本,积少成多啊日积月累下来,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想想京师的上百万人口,还有辽东、宣大等军镇的兵员开支,都全部需要通过漕运来进行。这得是多大的一笔开销啊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都耗费到哪里去了?漕运就占了很大的部分。

    即使是最保守的估算,朝廷每年花费在漕运上的银子,绝对不会少于一百万两的。有些年份甚至超过一百五十万两。这也是漕运总督如此抢手的基本原因,那可是一等一的美差啊只要从中动一下手脚,中饱私囊,私人的腰包,就好像吹气球一样的鼓胀起来了。

    这笔费用,还不算疏通河道,开拓新河道的费用。如果算上这些,那漕运的开销,就更加大了。明国朝廷的财政,本来就是入不敷出,要是可以节省这一笔开支的话,财政肯定会宽裕不少。因此,从财政的角度来说,南迁也是比较划算的。

    而且,江南的漕运,很容易被切断。尤其是日后张准控制了山东,漕运被切断的几率更大。漕运是北京存在的命脉所在,一旦漕运被截断,北京乃至是周边的地区,就会慢慢的枯萎,最后完全灭亡。没有了漕运,就没有了北京,乃是北国,这几乎是达成共识了。

    面对如此的困境,有人提出南迁,自然是一点也不奇怪了。

    南迁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自从宋代以来,江南就是国家的主要粮食和财源输出地。江南的富饶,那是天下皆知的。什么苏湖熟,天下足,什么卖不完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纱,描述的都是江南的富饶。对于明国来说,东南半壁的财源,占了国家财源的七成以上。

    南京周围都是富庶之地,物资可以就地补充,不需要漕运。江南的水系又发达,水运的成本也低。江南又没有遭受到战争的破坏,生产力可以继续发展。江南又是东林党官员的大本营所在,一般的士绅,对于朝廷的拥护力度,还是比较大的。

    没有了漕运的沉重负担,朝廷就可以节省很多的银子,节省很多的人力。没有了蒙古人和鞑子的直接威胁,朝廷的军费支出,也可以削减不少。南迁以后,甚至可以暂时不考虑陕西乱军的威胁。因为一直到目前为止,陕西乱军对江南,还没有实质性的破坏。

    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要是朝廷在这种艰难的局势之下,悍然做出南迁的决定,挽救危局还是有几分希望的。在抛掉身上的沉重的包袱以后,说不定还可以轻装上路,苟延残喘一段时间。

    当然,南迁的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南迁,就等于是放弃北国了,放弃黄河以北的地区了。在明国的黄河以北地区,北京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北京存在,其他的城镇才有可能存在。要是北京不存在了,其他的城镇,也就不存在了。

    这样说可能有点深奥。简单的来说,就是明国的政治中心,如果不在北京了,那么,整个北国,都会被迅速的边缘化,然后逐渐的被人遗忘。因为,无论是从人口,还是从资源来说,北国都不如南国。

    这对于一个政权,对于一个皇帝来说,的确是非常难受的。要是皇帝不在北京了,安排的守将,到底可以镇守北京多久,谁的心里都没底。尤其是对于做出这样决定的皇帝来说,被贴上一个懦弱之君的标签,那是绝对跑不了的。

    张准可以肯定,爱好面子的崇祯,一定不会同意这样的提议的。哪怕他从理智上知道这条退路其实是不错的选择。但是,文官的力量很强大,要是大部分的文官,都赞成南迁的话,崇祯恐怕也是要屈服的。

    从历史的大势来说,在局势危急的时候,从北京迁回去南京,其实是可行的。要是崇祯愿意南迁,愿意到南京主持政务,后来的南明,就不会是一盘散沙,出现各种各样令人惊叹的怪现象。

    南明之所以覆亡的如此之快,主要是因为内部的不团结,光是并立的皇帝就有好几个。大家互相抢夺皇位,不打鞑子,专门打自己人。而且一个打得比一个狠。结果,自己将自己搞得两败俱伤,同归于尽,白白让满清占了便宜。

    要是崇祯南下,又或者是指定太子在南京监国,这样的情形就不会出现。只要南明自己不搞分裂,以满清当时的力量,想要吃掉南明,那是不容易的。鞑子的骑兵,在江南地区,完全施展不开。因此,延续南宋的历史,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

    “朝廷还有这么一条退路……”

    张准下意识的摸了摸自己的下巴,慢慢的斟酌起来。

    要是崇祯南迁,虎贲军倒是可以得到一些好处。明军南下以后,山东、北直隶、山西三省,就要出现短暂的军事真空,张准还是有信心控制这些地区的。即使朝廷在这里派驻军队,也完全不是虎贲军的对手。虎贲军控制了这些地方以后,无论是人口,还是地盘,都不算小了。只要发展起来,睥睨天下是指日可待的。

    山东本身资源就相当的丰富,加上河北的铁矿,山西的煤矿,完全可以满足近代工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山西的煤矿,那可是随便用铲子一挖,就能够挖出来的,开采起来完全没有难度。朝廷不懂得利用这些天然的资源,张准却是懂得的。

    此外,要是控制了北国,战马的问题也基本上解决了。北国的外面,就是广袤的蒙古草原。只要和蒙古草原接壤,张准就可以弄到大量的战马。届时,即使是和鞑子一对一的拼骑兵的数量,都是有可能的。只要近代工业出现,不要说遍地开花,只要出现雏形,虎贲军就算是绑着一只手,都可以轻易的打败鞑子。

    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虎贲军需要考虑的,就不再是如何打败鞑子了,而是如何迅速的工业化,从而占领全世界,建立一个更加强大的日不落帝国。一旦近代化任务完成,气吞**,横扫八方,完全不是什么问题。

    当然,刚开始的时候,虎贲军面对的危险也不少。崇祯一走,蒙古人和鞑子的压力,都全部施加在自己的身上了。可以说,朝廷一退,风口浪尖就全部落在虎贲军的身上了。在北方,虎贲军要面对鞑子和蒙古人的进攻。在南面,也要防止南明的捣乱。甚至,还有可能和李自成等人直接掰手腕。

    四战之地,四战之军啊如果真的出现那样的局面,虎贲军就要面对来自西面八方的威胁。没有足够的兵力,没有足够强的战斗力,肯定会被被人的车轮战给干翻。北京这个地方太耀眼了,盯着它的人太多了。当然,从军事地理上来说,一旦控制了北京周围,那就是居高临下,虎视眈眈了。

    说来说去,还得感谢崇祯一声。崇祯就个人而言,是有骨气的,不会轻易屈服。否则,一旦拍拍屁股走人,留下一个烂摊子,张准又没有来得及准备,搞不好山西和北直隶,都被蒙古人和鞑子抢先一步了。就算日后虎贲军能抢回来,大概也被夷为平地了。

    未来,真的是充满了变数了。历史的发展,果真是有无数的可能。历史的轨迹,不经意的变线,就可以出来无数不相同的结果。历史是否变线,就在于崇祯的一念之间了。要是他拒绝南迁,历史的轨迹,就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要是他同意南迁,或者是默许南迁,那么,历史的轨迹,变化就大了。

    张准的目光慢慢的回到朱大典的身上,缓缓的说道:“你的消息,是从哪里来的?”

    朱大典急忙说道:“是从温体仁那里听来的。温体仁强烈反对南迁。皇上也拒绝南迁。但是,其他的阁臣,还有六部的重臣,还有辽东、宣大军镇的各个高官,私底下都同意南迁。”

    张准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看起来,崇祯的压力很大啊

    阁臣和六部重臣要求南迁,压力还不是很大。辽东和宣大两个军团也要求南迁,压力就大了。高起潜和王坤等人,肯定是不想继续和鞑子打下去了,才会给崇祯施加压力,想要退守南京。这些人杀鞑子没胆量,也没有那个能力,但是在内讧上,还是很有经验的。

    一旦崇祯承受不住群臣的压力,被迫“默许”南迁,又或者是将太子派到南京去,基本上就成为定局了。既然如此,虎贲军也要提前做准备了。北国既然有可能易主,就不能让鞑子破坏得太严重了。

    沉吟片刻,张准沉声说道:“我和你去济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