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北宋仕途在线阅读 - 第二百四十三章 二年

第二百四十三章 二年

    下了整整一个月的淅淅沥沥的小雨终于停了。天空放晴,万里碧蓝,和煦的暖风从东边吹了过来,扑在人面,软酥酥有如情人的手。

    三月已过,暮春已尽,迎来的是温热的初夏。绿了杨柳,暖了江水,乐了人儿。

    地处东海之滨的海州城沐浴在温热的海风之中,吹燥了整个城市。地面没有了潮湿之气,看起来更干净剔透了。

    此时已是大宋熙宁二年四月,天下之事已经大为变化。就算海州也不再是两年前的海州模样,这一点苏轼最清楚不过了。

    两年了!

    不知不觉,两年时光就匆匆过去了。而他这个大才子,也在海州度过了两年。作为海关总指挥使,他这两年过得并不轻松,深入到沈欢的海关部署之中,才发现有更多的事务需要他去了解与实行。

    也是这个深入,这两年他过.得既充实又繁忙。两年的实干,着实让他也跟着有了大变化。至少如果熟悉他的人,肯定会对他的变化感到惊奇与陌生。

    他不在是两年前那个只会空喊.口号的才子书生,而成为了一个沉稳的实干家!

    这一点,苏轼也深知自己的变化。

    徜徉在海州城宽阔的水泥大.道上,干净,舒适。忙里偷闲的苏轼一路逛着,不时对城里头异于他地的事物看上两眼。

    海州城越来越繁华了,行人如织,车水马龙。也许比.不上东京开封,但却不输于他见过的大城成都了!

    难得好天气,游人颇多。

    苏轼现在是海州城里人的老熟人,虽然名气还大.着,却也不至于像两年前刚入海州城那般令人围观了!

    和沈欢不同,苏轼最喜欢热闹,也难以沉静,两年.的工夫,足够他把海州每一草每一木都摸透了,何况人乎!城里人也知道这个蜀地才子的性情,除了一开始的热闹围观外,后来慢慢熟了,新奇劲儿一过,现在他走在大家上,人们除了会与他打上一两声招呼外,也没有其他大的异动了。

    和风很暖,人情也很暖。

    苏轼陶醉于这.片天地的人情,逍遥地走着,不时与行人打个招呼聊上几句,末后才继续上路。

    到了最繁华的大街,更热闹了。

    形形式式的人们都在这里忙着交易。除了本地人,也许还有扬州人,苏州人,海州人,京城人,成都人……甚至要汇集了整个天下的有识之商贾,都在这里进行货物的交易。

    而交易的事物,也是应有应有。除了本地的特产,蜀地的锦,北地的酒,南地的瓷……这些都属平常,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则是外国的希奇事物,比如香料、象牙、番果……

    这个海州,已经成了大杂烩的交聚之地。如果你比较幸运,甚至能在某个交易场所见到异于大宋人的西地居民,像大食人,还有穿着古怪的南洋之人。他们都是来大宋进行商贸的外国人,在这里把大宋的特产瓷器与丝绸运送出去,或者把外地稀有的货物送到大宋。总之是进行调剂有无的商贾之事。

    这些人与物在苏轼眼里,当然算不上罕有了。这两年,他统管海关,见到的事物更是五花八门包罗万象!

    “子贤真是好手段呀!”这话已经成了苏轼日常的口头禅了。在他眼里,海州的变化都与沈欢脱不了关系,可以这样说,没有沈欢,就没有如今不输于那些发展了上百年的都城的海州!

    给他三年时间,他能给你一个天地!

    这就是沈欢在海州三年的写照。

    这真说得上一个天地,一个异于他地的天地!这里也许没有开封的厚重繁华,不过也没有那般琐碎。何况若论城里的规划,开封很乱,着实比不上海州的整齐!

    宽阔笔直的水泥大道,林立两旁的规划齐一的建筑,经过修整的花木,让这个干净的城市有了无限的绿色生机。

    一切的一切,都是新奇的,都充满了活跃的气氛,与这个老大帝国不大一样!

    旭日穿透层云阴霾,照亮了整个天地。

    红通通的阳光斜倾在海州城,使得整个城儿都明亮起来,连带人眼也光明了几分。

    苏轼孤人一人,来到了城南。

    这里有一个不小的车行。

    马依然稀少昂贵,大多是由牛来拉车。三三两两,进进出出,显示了车行生意的兴隆。

    “苏大人,您来了,这回去哪?”一个车夫模样的男子一脸笑意地问。

    苏轼来过几回这里,大家都熟知他的身份。苏轼是豪爽旷达之人,从没有高人一等的气势,三教九流都识得一些。

    “李三,难得你还认识苏某!”苏轼哈哈笑了起来。

    李三恭敬地道:“苏大人说笑了,以大人的名气,这个海州城,有谁不识?应该感到荣幸的是小人才对,曾蒙大人有心,记得小人的名字!”

    苏轼微微一笑,又问:“最近生意还成吧?”

    李三感激不已:“还可以,有这一辆车在,养家糊口不在话下!这两年来海州城的人越来越多,需要用到车的地方也更多了!说回来还得感谢沈大人呀,若不是他给我等这口饭吃,也许我等还只能拘囿在军籍里,一家都只能领点军饷过日子而已!”

    苏轼也颇是感慨:海州城车行里赶车的车夫不是一般的百姓,而是由厢军转而为民的。

    当年司马宰相着力削减厢军人数,沈欢在海州也大力附和。除了邮政驿站削减了一些,还有工程队几乎把海州扬州两地的厢军一网打尽了,不过他觉得还不够,又想出了这个运输的法子来。

    在海州成立了几大车行,让更多的厢军转而为车夫,让他们脱离军籍,再借青苗钱的派放,作为贷钱借贷给这些车夫买牛买车。而这些车夫则挂名在车行之下,任意拉人做生意,所得之钱,除了上交一些给车行作为管理费用外,其他全是私人的!

    这一举又削减了上千的厢军,而且车夫如果有钱,甚至能买到几匹马来做拉力。这样就可以走出海州,跟由也是由厢军转化的镖局一起走南闯北去了!

    这一民生政策,经过两年的实行,着实为朝廷解决了厢军的一大难题。现今东海一带的与海州交易往来频繁的州县也跟着效仿,为朝廷节省了不少财政支出。

    另外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交通更加方便,各种人与货的流通也跟着畅通起来。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聊了几句,苏轼感慨完毕,招呼李三把车赶过来,跨步上了这辆由两头牛作为拉力的牛车。

    “苏大人,去哪?”李三回头又问了一句。

    “海州大学!”

    “好咧,目标海州大学!”李三长吁一声,扬起长鞭,驱牛而去。

    海州大学就在海州城外西南几里处。

    经过几年的发展,一出海州南城门,迎来的是一条宽有六七丈的灰黑的水泥大道,笔直像一条线,直通天外一般。

    大道两旁栽满了杨柳,一步一株,像林立的侍卫。

    正当春末夏初,清风吹拂,柳枝轻摇,像在欢呼,像在招摇,又像在对路中的人高声呼喊着欢迎。

    杨柳之下,还栽了不少花草。万紫千红,散发着迷人的清香。柳树下也有三三两两的行人,有士子,有农民,还有商人,或急走,或慢游,或赞叹,或感慨。

    娴静悠闲与勃勃生机统一在这个异于时代的规划上。

    毫无疑问,现在的海州内外,单论建筑模样,已经越来越有现代的气息了。无庸质疑,这些规划大多出于沈欢之手。

    他完全是按照后世现代城市的规划来设计,有现代的整齐干净,却没有那种喧嚣与污染,实在是桃花源一般的梦境!

    ********************************************************************

    海州大学。

    林木参天,绿意葱郁。

    在山林之间,偶尔间杂着一两条小溪小河,淙淙水声,在宁静的群野里显得异常清幽。

    遥遥一望,在参天树木之间却隐隐能见不少建筑群体,嫩白色的高墙,三三两两若隐若现;或而还能听到几句人语,也许是争论之声,也许是高声读书之音吧。

    这里是海州的标志,海州人的骄傲:

    海州大学!

    海州大学的大门建得异常古朴,几大立柱突兀耸立,雕刻着不少纹理,还有图象,有孔子拜师图,老子出关图……显得文雅与悠久。

    门的两旁是两座精雕细刻的大石狮子,半蹲着,像要腾势而扑,生气又形象。

    这些建筑掩映在群山之中,密林绿意之间,经过刻意的设计,山林的自然与建筑的人为完美融合统一了。

    身在其间,就令人舒适了不少。

    大学里头有一个人工湖,三亩多见方,引来活水,正当清澈。春夏之交,湖上飘了不少绿意浓郁的荷叶,亭亭玉立,迎风招展,在和煦的清风之下,见之令人心旷神怡。

    湖畔有个方亭,亭里有一张石桌,下面围着四张石凳,遮了阳光,实在是赏景的佳处。

    亭子里已经有两个人了。

    一大一小,大的端坐着,小的在一旁侍立,帮忙煮水烹茶。

    “小华,你老师不是说今早要来这里与我商量些事么,怎么现在还不到?”大的人拿着一本书,看了几页,抬起头来,问了一句。

    仔细一看,这个温文尔雅的男子不正是海州的风云人物欧阳发欧阳伯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