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轮回之帝国历史在线阅读 - 第四十二章 军队

第四十二章 军队

    站在海边的沙滩上,东又在望着大海。他难道仍然有犹豫?

    道士和吉安站在他的身后,陪伴在旁的还有文天祥。

    陆秀夫和张世杰正忙着安置从厓山来的宋军,刘师勇在整理水师船队,杜浒和苏刘义则去审讯在厓山抓获的俘虏。

    文天祥忍不住开口问小皇帝:“陛下为什么要放了张弘正,并和他打这个赌?臣以为不妥。”

    东回过头来笑了笑:“文相,放了张弘正可能比杀了他更好。至于哪个赌约,朕输了可以放弃,可朕并没有说你们会放弃啊,您放心,咱们不吃亏。”

    咱是说输了放弃眼前的这一切,可那不等于咱会傻呼呼地等着别人来收拾自己,咱不会跑路?让咱吃亏,嘿嘿,对二十一世纪的废才来说,那是不可能的。

    但话又说回来,四个五年计划都过去了,您还没有什么成效,兄弟,您是不是也该换换地方玩了?

    俗话说得好: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到时要真的是那样,咱怕是也入错了行,算了,就让别人来玩吧,咱就不玩了。

    但现在,这才刚开始,咱当然应该玩点新花样出来。

    “文相,朕一直很佩服您,您的那份奏疏朕认为说的很有道理。”东说道。

    文天祥一愣:“陛下,臣不知是那份奏疏?”

    东又笑了笑:“就是当初那份关于‘宋惩五季之乱,削藩镇,建郡邑,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亦以寝弱……’的上书。”

    文帅哥苦笑了一下:“陛下谬赞了,臣当时急了点,也狂妄了些。”

    “不,不,不,文相,您说得很对啊,因为您说得实际上是圣人‘变则通’的道理。”东急忙拦住文天祥的话,然后再度望向大海。

    “我们该变的就应当变,难道守着过去的东西等死好吗?朕可不这样认为。”

    以文天祥的学识,他当然知道“穷则变,变则通”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他本人也早已有这个想法。

    “陛下圣明,臣的确觉得朝廷有些东西需要变一变。”他的眼中有了欣慰之色。

    可此时的文天祥绝不会想到,某人所说的这个“变”,将会是什么样子,而且他就此等于被险恶的某人给拐到了这个“变”的战车上来了。

    然而对东来说,现在他要盘算的,已经决不是眼前的事了。

    古人早就说过:“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后世的人还有五年计划、十年规划,现在咱更不能光考虑眼前。

    但事情从什么地方开始着手?伟人早已说过了颠扑不破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咱第一件事就应从军队开始,先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何况这还是眼下最迫切的事。

    而建立一支第一流军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其实数千年以来,之所以不断的有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到南方抢夺农耕民族,最直接的原因是生存需要。

    黄河以北的西伯利亚高原和蒙古高原气候恶劣,游牧民族的食物来源就是移动的牛羊。平时这并没有什么,一旦遇到了天灾,牛羊冻饿死去,人就活不下去,这个现象已持续了数千年。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从新闻上也能看到,遇到雪灾,许多牧民仍只能靠国家的救援和救济。

    长城以内、黄河以南的农耕民族虽然也是靠天吃饭,但即使是以汉代亩产两百斤左右的产量来衡量,一户拥有十亩以上土地的自耕农,他们也基本食物无忧,甚至还很可能有富裕,就更别提平均亩产比汉要高出近一倍的宋代了。关键的是,农作物可以有效储藏以备荒年,所以农耕民族的生活远比游牧民族稳定。

    此外,游牧经济还有另一个更不利的方面,那就是游牧业是一种非常耗费土地的产业。在游牧业下养活一个人所需的土地,比农耕条件下要大的多,所以,游牧民族始终没有农耕民族富裕。

    当游牧民族骑上马,拿上弓箭,冲到农耕民族那里时,他们不仅能抢到粮食、财物,还有漂亮的MM,他们怎么能干劲不大呢?他们当然会越干越起劲,越干越贪婪,规模越来越大,次数也越来越频繁,甚至想获得全天下的财富。这个时代的蒙古人就曾有这样一句话:让青天照耀下的地方,全成为他们的牧场。

    一句话,在掠夺过程中获得的利益,刺激着他们不停地从事这项“事业”。

    反过来,大宋的士兵打仗会有这样丰厚的收益?东还没有、或没来得及详细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但他相信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蒙古军的确是当时一支强悍的军队,哪个时代也的确没有出现超过他们的军队,但他们绝不是无敌天下的军队。

    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同样上演了两个集团的大对决,其中的一方崩溃之快简直令人难以想象,即使没有创造中国历史之最,也算得上是空前绝后。当后世的人们读到这段历史时,心中不免多有疑惑,于是各种各样的理由和解释通通冒了出来。

    但只要你从经济的角度来看问题,其实已经接近了部分事实。

    当一方将土地分给占中国人口近百分之八十的农民时,它已经抓住了中国历史的核心所在,成功也就是必然的了。试想一下,在哪个年代分给你十亩八亩地是什么概念?

    当后世的弟兄们走向社会,来到都市打拼,这时候有两个公司供你选择,一个公司给你一千五百块一个月的工资,虽然你干好了能升职,还有可能拿到奖金,可你至少现在吃饭可能都不够,更别提还要付日见昂贵的房租。而另一个公司先分给你一套三居室,工资一千块,然后告诉你,干的好还有晋升和提成。兄弟,你会如何选择?

    也许你不在乎这些物质利益,但是不是每个人都不在乎?

    当你真跑到前一个公司,听到对面一方原来有外资背景而恍然大悟时,兄弟,你身边的哪位已经嘴一撇:“忽悠吧,别人有没有外资咱不知道,你们不是有外资吗,怎么没见给弟兄们分点。”

    他还不算什么,他边上的另一位根本就没听,而是一直在暗自琢磨怎么将老板的宝马、大奔给整到对方那边去,好混个进身。

    为什么某支军队大批大批的倒戈,甚至开着飞机、军舰往另一方跑,而另一边即使在最困难最艰苦的时候,也罕有成建制的投降?

    洗脑真的有这样的威力?不会吧。“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可不是二十世纪中国才有的,“不见兔子不撒鹰”也不是才流行的。如果我们需要更早的例子,东汉初年的马援还对汉光武刘秀说过这样一段话:“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

    什么样的说教都比不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你说了半天,根本就没有几亩地、一套房的威力直接。

    中国的百姓要求并不高,如果以前是“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那么二十一世纪又是什么呢?“有房有车,美女帅哥。”

    他们的要求实质都一样,更重要的是,他们中很多人为了保卫自己的财产,是愿意拼命的。

    这种分田地的做法根本不是西方的思想,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中也根本没有什么分田地的高论。反过来,二千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大秦帝国实施的是著名的“军功授田”,它以此建立起了一支无敌的大军,统一了六国。而后代的汉、唐,包括大宋,历代的《通典》和《食货志》中早有记载,建国时都以帝国的名义分土地给农民。

    即使是二十世纪中国的先行者,也早早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为什么?

    西方如果有这样的思想,他们是不是抄中国人的、侵犯了中国人的知识产权,还不好说呢。

    先人早就告诉过我们,“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因为经济利益的不同,决定了双方的积极性肯定会不同。如果你能够提供同样的利益,你就有了打造一个不弱于蒙古军队的基础。

    建立在强大经济利益基础上的秦军,横扫六合,一举统一了六国。有着丰厚赏赐的汉军,喊出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书食货志下》中记载:“军功多用越等,大者封侯、卿、大夫,小者郎、吏。”

    整个汉代,除了采用秦代创立的封爵、分田制度外,还厚赏军人金钱。哪个打得匈奴抱头鼠窜的卫青部下将士,四年间受赏黄金达到二十余万斤。

    就是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南方政权的著名五大主力,他们也是领双份军饷的。

    后世的有些文人历史学得真不咋地,他们忘了在东亚的这片土地上,帝国争霸的游戏上演了几千年了,还需要向别人学习?

    如果你在打天下的时候,都不愿意将东西拿出来分给弟兄们,说打下了天下你就会,有谁会信?

    但光物质利益不够,你还要提高军人的地位。大宋一个非常令人诟病的社会观念就是:好男不当兵。反之,中原强悍的秦、汉、唐,军人的地位根本不是如此。

    因此第二件要做的事,就是改变这种状况。不改变军人的社会地位,就不能完全调动军人的积极性。

    有了这些,已经有了建立一支一流军队的基础,但是,还缺一样东西,这件东西远比利益、地位的威力更大,只有有了它,在这个时代建立最顽强的军队基础才算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