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在线阅读 - 第三十三章 技术传播与剥削前提

第三十三章 技术传播与剥削前提

    两年多以来艰难的起步打渔,也让张伟和张藤张草等人从门外汉积累起了很多相关的经验,不仅找到了合适的材料和勉强可以凑合的编制方法,还懂得了如何撒网。

    这种连铅坠子都没有、只能拿陶制的枣核装“陶坠子”来凑合的渔网在后世的标准看来从编制的方法到构造都显得极为业余。可张伟却依靠这些技术配合上火光诱鱼、陶器、腌制食物让劳动力十分匮乏的一个小族拥有了一定的农业剩余以维持自己曾经的部分全职习武。

    而现在,张伟又要依靠这些自己曾经摸索出来的东西在更大的一个大族里想办法抵消劳动力丧失的损害了。

    让张伟心中有些庆幸的是:经过了解,这距离大海不远的霞手下的氏族比起张藤等人那个“破落户”级别的小族来说还是曾经宽裕不少。别的不说,至少在水上交通工具方面比外行的自己要强出不少了。起码足够的人力和本钱让这里的人们拥有整个树干加工制成并用藤条绑起来的大型木筏。

    那些六七根一尺左右粗细、两丈以上高度的树干绑起来的大型木筏据说可以航行到海上。这里的人们没有风帆,但在制桨和cao作木桨方面还独有一套本事。

    过去这里人们捕鱼的方式是直接用连着绳索和倒钩的骨矛捕鱼、用木棒拍打临近的小鱼,然后再捕捞那些死去的鱼,效率并不高。如果不是这里的渔业资源对于方圆百里不过两千人口上下的居民来说显得极为丰富,恐怕连维持自给都成问题。

    对于在小河中撒网,张伟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大多数内河鱼的特性是很少敢于独自行动,群体性很强。所以在遭遇渔网的时候,很少会“分散从下方突围”而是在不知所措中遭遇悲剧。当网坠子落在河底的时候,只要收网的时候缓慢一些,捕捞的成功率是极大的。

    可是在这大一点儿的河中捕捞,张伟就没有多少把握了。好在烧炭、制陶方面张伟虽然依旧不算内行,但也不算太过懵懂了。用陶器和树脂和炭火制成的“引鱼炉”已经能够造的看起来颇像回事。为了光线昏暗的时候让更多的鱼看见,自己和身边的人也能够在光线不好的时候看清水中到底有没没有鱼,张伟还制作出了“引鱼炉灯笼”,在自己造的那些很容易被踩翻的小木筏上不好使,在那些长母部落河岸边的大木筏上却可以轻而易举的加起来。

    在大河里撒网和收网的确不像小溪里那样方便,但或许是这一代的鱼从来没有见过一些新鲜的招数,在张伟与张草、小鱼儿第一次在黄昏时分于这大河河面上捕鱼的时候,一整天的忙碌就有足足一石的收获。

    因为鱼rou的热量并不高,表面上看起来:这样的收成也不过是刚刚满足二十多名妇孺一天的消费而已。如果考虑到晒网、补网的时间,那可能还根本难以自给。更重要的是:张伟自己也不确信以后会不会依然有这样好的收获。

    “没有我们干活去供养这么多暂时还不太友好人员的道理。清晨的时候让洞里面的人都在篝火附近集中起来,教授那些人制陶、烧炭、烧盐、还有制作渔网的办法。”张伟在第一次出海捕鱼归来之后就觉得时间不能再拖了。

    当霞等人见到张伟等几个人去河边就捕获到这么多鱼的时候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可是看到那些莫名其妙的放大版本的“蛛网”不由的感叹那个外族人的聪明才智。

    “他们几个人的劳作,竟然就能相当于十几个男人一天的收成了,难怪如此。。。”

    如果说渔网捕鱼还是不少人能够理解的,那么在张伟试探着教授这些人烧炭、制陶的时候,则更是让长母部落中的很多人都惊讶不已。

    霞并不是没有听说过火烧过的泥土会变硬的事情,也不是没有人做过类似的试探,但不知什么原因在烧制稍微复杂一些的东西的时候这些泥土是如干土一样脆弱。用火烧过的木头竟然能够拥有如此的效力,更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

    在教授大多数自己所摸索出来的东西的时候张伟并没有什么保留,比如渔网、腌制食物、木炭等。

    当然有一些技术张伟最终还是选择要应该有所保留。比如,陶土的选择和晾晒时间。这些知识是张伟在两年内的不少劳动中花费不少心思才偶然间总结出来的经验:陶土的选择要软硬适度而且不能是性质差别太大的陶土、要先稀释然后在阴凉处放置,让石子沉淀,然后只选最上面一层质量比较好的泥土。这些泥土最好还要花费十天以上的时间来风干最好。也只有这样配合炭火,才能最大限度的把成功率提高到很高的地步。

    自己的一系列技术都是为了高效的打渔和储存食物服务的,如果哪一个方面有短板,即便有丰富的收获、不友好的氏族也很难获得足够的囤积能力从而威胁到自己。在自己所在的氏族能够运营正常之前,张伟需要至少几个月的安全时间。在渡过年内的危机并将自身的武力能力进一步巩固,确立了足够的“先发优势”之后,才会考虑全面向周边扩散和传播自己所了解到的一些技术。

    不是谨慎的张伟在某些方面犯傻,而是这个时代的水准有些过于落后了。如果不让这河口地带附近的人掌握必要的技术,恐怕稳定的定居都无法形成,更不可能有什么收成上的储备。让周边那些人上贡来维持自己这户地主的脱产都是一件并不现实的事情了。

    霞等部落里的几个女人毕竟是在大族里长大的人,要比自己想象的聪慧的多。学会十分简单的结网法合采摘制绳并没有花费太多时间,利用现有的陶泥烧陶也是如此。

    就这样:虽然因为一时之间的渔网过少的缘故,整个氏族在秋天最初的时候仍然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有的时候甚至要靠采集和煮草根来度日。但是到三张渔网制作完毕,七八个女子也能利用这些渔网和小一点儿的木筏捕鱼、更结余出了不少剩余的劳动时间的时候,多项新技术的综合运用还是体现出了巨大的效果。整个长母部落在丧失了几乎大部分成年男性劳动力的情况依然在利用着新制出的陶器储备着过冬的物资,食物来源“青黄不接”的危机时刻也逐渐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