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宋缔在线阅读 - 第一千六百零八章英魂归故里

第一千六百零八章英魂归故里

    “来了多少人?”

    赵祯打算看他张舟到底有多大的胆子,派出多少士兵回来,也好根据士兵的数量治罪,若是人数不及五百最好,也能掩盖这件事,但三才的接下来的话却让他大吃一惊。狂沙文学网

    颤颤巍巍的伸出三根手指道:“三……三个虞侯!”

    “三个?!”

    “还有六辆马车!”

    赵祯有些摸不着头脑,这是怎么了?三个虞侯六辆马车,这是送东西来的吗?

    赵祯微微皱眉道:“问清楚怎么回事了?”

    三才的脸色更加难看,显然他早已派人问过,酝酿在上才开口道:“陛下,他们运来了辽阳城一战阵亡将士的骨灰,说是先一步还归故里。”

    这还真是少见,别的将领都是往都城送缴获的财物,俘获的降俘,他张舟居然送骨灰…………

    但赵祯却点了点头,他知道张舟此举的意思,早在得知此战的艰苦之后,赵祯便打算追封这三万多名战死辽阳城外的将士,他们都是大宋的英雄,而张舟的举动促使他做出决定。

    “更衣,以戎装摆驾**外,归国之英烈,岂能从西安门入神都?”

    三才呆了一下,看着起的赵祯连忙上前道:“官家,这恐怕不妥,区区三人,加上赶车的士兵不过九人,如何能兴师动众帝王亲临,这不合规矩啊!官家!”

    “规矩?”

    赵祯冷冷的望着三才:“朕只知道这三万多出征将士为我大宋夺取了东京路,朕只知道这三万多人血洒疆场再也回不来了!”

    赵祯说完便走,他知道三万多大宋将士的骨灰在很多人眼中不算什么,但在自己心中很重,重的像是一座大山。

    三才知道赵祯的倔强,这时候他可不敢再说什么以免触怒龙颜,他虽然不敢说什么,但却有人敢啊!

    三才立刻命人传话宰执相公范仲淹。

    但当赵祯一戎装换好的时候,内侍才小跑着过来在他耳边说道:“宰执相公说了,此事便由官家去便是,无需我等阻碍,此乃张舟之激将而已,不过所用之善不失为一场盛世之举!”

    三才心领神会,范仲淹此话没错,这不正是体现陛下兵如子的好机会吗?

    赵祯并不知道三才和范仲淹心中所想,他只是觉得自己应该这么做,以大宋的国君迎接战死的将士回朝,金色的铠甲,宽大的天子剑,这些标准的配置让赵祯觉得有些沉重。

    回想起来自己也是有一年多没上战场了,自萧挞里那里回来才不过短短一年时间,便已经觉得甲胄沉重,刀剑难举,实在是有些荒废锻炼。

    原本的自己最少可以在战马上冲杀俩个来回,虽然远不及大宋精锐的骑兵将士,可现在半个来回怕是也冲杀不起来。

    跨上御马轻轻挥动缰绳,这老实听话的马儿便拉着赵祯离开了御马监。

    乾宇不远处的一块广场上,法驾卤薄已经整装待发,近千名精锐骑兵默默的等候帝王的到来。

    沉重的宫门再次打开,宣德门的城楼上传来山呼万岁的声音,让不远处的百姓微微诧异。

    因为是临时起意,所以并没有北平府的衙役前来开路,只不过当庞大的队伍出现在御道上的时候,道路上的车马行人自觉的让开。

    一金甲的皇帝陛下实在太过招眼,所到之处路人不自觉的退避,并且躬施礼。

    没有跪倒,没有虚假的“万岁”之声,有的只是发自内心的崇拜和敬仰,即便是躬施礼,也能看出他们的虔诚,这样就够了。

    不明真相的群众自然希望成为吃瓜群众,于是法驾卤薄之后便有许多人跟随,谁都知道眼下绝不会是官家御驾亲征,那如此浓重的盛装出行定然是迎接回朝的大军。

    君父,君父,君如父!

    浩浩dàng)dàng)的队伍抵达了**,跟随卤薄的队伍也愈发庞大,其中不乏朝中的官员,但他们却不敢上前,只是不断派人打听消息,毕竟在大宋,这卤薄如同正轨的军队,没有召见,没有旨意谁也不能随便靠近。

    翻下马,赵祯亲自步行至城外,向着六辆马车和三名虞侯挥拳至,这是大宋的军礼,九名士兵无论高低立刻拜下,声音哽咽道:“启奏陛下,我等率三万两千两百将士回朝!”

    四周的百姓哗然,感这六辆马车之中存放的是三万多大宋将士的骨灰!陛下如此兴师动众的前来是迎接牺牲将士回朝的。

    瞧着哭的稀里哗啦的九个士兵,四周的百姓多少红了眼圈,人是感的动物,在如此悲壮的气氛渲染下,即便是铁石心肠的人都会感动。

    连边上的三才都想暗自抽自己大嘴巴,之前的自己怎么能那么冷血?

    赵祯沉默了许久,上前摩挲着车中的帆布袋小声道:“朕接你们回家!”

    白色的布袋上写上了名字,这是每一个战死将士的姓名,九百九十人的卤薄队伍亲自搬运这些布袋,把他们放置在了三辆巨大的华丽马车上。

    长途赶来,那六辆马车已经残破不堪…………

    赵祯封赏了一路护送的九位士兵,并且当众宣布给所有参加辽阳之战的士兵颁发纪念勋章,这是赵祯第一次以大宋朝廷的名义对一支军队的勋章奖赏。

    华夏历史上也是有勋章奖励的,只不过是对大功臣的奖励,比如最为出名的“丹书铁券”。

    但事实上这东西还有许多名字,最初时用丹砂填字便叫“丹书铁券”,梁时用银字填字,即“银券”;隋时用金填字,亦称“金券”、“金书”,到了大宋,世人皆是称其为“金书铁券”。

    “铁券”颁赐制度其实到了大宋已经很完善了,而且也并不是单一作为免死之用。

    只不过是把当事人的功勋记录下来,同时表彰他的事迹而给予一定福利而已。

    因为这福利能世代相传,所以便显得很高贵。

    当然上面还有皇帝亲自许诺的话,因为皇帝的话就是旨意,就是法律,所以言出法随的同时也象征这东西的权威。

    如果皇帝说了免死之类的话,这东西就真的能免死…………

    赵祯打算把铁券这种已经非常接近功勋章的东西改变成功勋章,并且加以制度化,荣誉化,让赏赐稍稍成为陪衬,让荣誉显得更加高大。

    当然若是没有赏赐,这东西也就没有价值,赵祯深知人心深处的贪婪有多么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