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四十四章李旦
虞红尘的名头很大,因此李哲来的时候见到的排场也是大的惊人。 孟州城里明明没有河流,安排的人依然是将虞红尘出场的场所安排到了一艘船上,停在城外的岸边,就像是停在金陵著名的秦淮河上。 但这用的船却是海船,和秦淮河上的河船却不同,海船的体积却要比河船的体积大了不知多少倍,特别是今天用的这艘海船,便是在海船中也是属于极大的那种,足足五千料的大船,比起李哲花了十万贯钱买的那艘大船也要足足大上一倍。 这么大的一艘大船,而且又是专门用于装货的海船类型,船上如果专门用于载人,恐怕装上个几千人也不成问题。今次却被船主只拿来用来接待来人,可见今天客人的不简单。 船上布置的花团锦簇,上面灯火辉煌,远远的望过去,竟如一座海上巨城,在暗夜中显得异常的耀眼。 李哲也是上了船才知道,这一次远方来的客人中,虞红尘竟然并不是这其中的主客,比起虞红尘来,来客中的另一个人才更值得他重视,他的名字叫做李旦,李旦才是真正想要见他的人。方觉远一门心思的只想将李哲拉来想要见那天下第一名妓,却是被这人给骗了。 李旦,祖籍福建泉州人,现定居满剌加定海,现定海顺风镖局七十二路分舵总镖把子,江湖人称旦爷。 而顺风镖局,乃是大宋朝境内有数的几个的巨型商行之一,总业务虽然只是行镖,但附属的业务,却包括钱庄、造船、殖民、私掠、保险,几乎是无所不包,势力横跨东西两洋,这样的一个巨型商业联合体的总负责人,说起来其身份虽然只是平民,但实际上的分量可绝对是非同小可。 这顺风镖局下面上千条船,数十万的兄弟,其中最少有一半都可以看做是这家商行的私军,这样认真说起来,顺分镖局下面的水军,恐怕比朝廷明面上的水师规模都要大。 这个身份当然是有资格见李哲的,只是可能是考虑到不好明着上门拜访,才选择了这种方式。那天下第一名妓虞红尘,却是他李旦专程从秦淮河请了来的。 “哈哈,都督可莫要怪我故弄玄虚啊!李某只是想着若是自己亲自上门,被人知道了,总是都督面子上不好看,毕竟李某不过是一江湖人物,恐污了都督大人的脸面。” 李旦在江湖上闯出诺大的名声,实际见了却只是一个小老头,身穿月白长衫,执礼甚恭,倒是让人根本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来。 但越是这样的人,才越是让李哲不敢小觑。 那顺风镖局是什么地方,能在这种组织里坐上龙头的位置,坦率的说,他李哲都没有这样的自信。 “哎!总镖头说的哪里话,镖头这样的英雄,何必在意那些小人行径,不瞒总镖头说,这种事本官是从不在意的,不管是做官还是行镖,大家都是凭本事吃饭,我李哲是凭功劳做到了这个位子上,旁人便是不爽,难道能咬掉了我的鸟去。” “哈哈哈哈,哈哈哈!” 还没进席,一群人在船甲板上大笑了起来, “好,不愧是写出《射雕英雄传》这等雄文,都督大人气度实在是让我等心折啊!”李哲出言粗俗,恰合了今天这群客人的心意。尤其是李哲一出口就称李旦是英雄,更是让这小老头心里面暗暗窃喜。 若是旁人这样称赞他也就罢了,但李哲是谁,那是一手写出《射雕英雄传》的大豪杰,更别说战功赫赫,威震天竺,前一段时间更是一手平息叛乱,救孟州城于水火之中,民间不知多少人将李哲当做是天神下凡来崇拜,这样的人称赞他李旦,即便李旦明知道其中多半是有客气的成分,却也让李旦心里美滋滋。 无他,盖因这称赞的人太有分量。 “来来来,我来给都督介绍,这位名叫方海儿,在水里有万夫不当之勇,在江湖上有个诨名叫做七海蛟龙!是李某身边的左膀右臂,” 李旦指着一个身高足有七尺以上,换做现代尺度恐怕足有两米一二的一个长人给李哲说道。 李哲一看,嘿,这人,不愧是个长人,李哲一看到这人就立马想到后世的一个名人,曾经在现代的悉尼奥运会上大放异彩的澳大利亚人伊恩索普,长手长脚,各方面都大异于常人,尤其是那一双恐怖的大脚,恐怕再水下,完全都当个船桨来用了,这人长得完全就是个鱼人,怪不得在水里厉害。这人如果到了未来水世界里,恐怕那个男主角也要被他抢了风头去吧。 方海儿用他那西瓜大的拳头抱拳,喊道: “见过都督!” “免礼,免礼,这位壮士一看就是天赋异禀,在海上一定是位好汉!” 李哲的客套让这个方海儿也是喜滋滋,瓮声瓮气的道: “不瞒都督说,咱海儿走海几十年,至今还未曾遇到过对手!” 李哲心想,你怎么可能遇到对手,你明明是一条鱼来的,你这样跑到人群里面跟人比水性,这明明是串场啊。 接下来又介绍了几位李旦身边的人,其中竟然还有一个倭人,果然这几人各个都是人物,顺风镖局能称霸两洋七海,但从李旦身边的这几个人中,就能看出绝不是侥幸。 直到最后,李旦才对一直跟着李哲早就不耐烦了的方觉远等人笑道: “红粉赠佳人,宝剑配英雄!李某将虞大家从金陵请了来,就是专门为大都督贺喜,恭喜大都督终于得偿所愿!早在当年李某读了大都督的《射雕英雄传》时,就认为大都督绝不会甘愿蛰伏,如今果不其然,大都督青云直上,荣登大都督府都督职位。以大都督的才华,唯有坐上这个位子,才能一展才华。 李某不才,不能在仕途上对大都督有所助益,唯有从金陵请来虞大家,便是能博大都督一笑,惟愿已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