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部分读者吐槽袁崇焕曹化淳有关问题的说明
本书上传半年多了,发现除了拿掉魏忠贤引起很多魏忠贤粉丝不满,留言攻击本书以外,还有两个方面,读者的吐槽和差评相对比较集中,这里多少作点说明。 (一)关于袁崇焕的问题。有人说,袁崇焕这样的人根本不能用,用了他,大明朝只能灭得更早,崇祯皇帝只能死得更快。 就因为这个,有个别读者对作者口出恶言,进行各种人身攻击和辱骂。 这是本人始料未及的。 袁崇焕这个人很复杂,擅杀毛文龙他当然有错,但毛文龙自身也有过错,不能因为这一点,就对袁崇焕的贡献一笔抹杀,全盘否定。 说他喜欢说大话,放空炮,忽悠年轻的崇祯皇帝,这一点应该是没有错的。 但是说到底,他这么做不过是为了迎合崇祯皇帝希望尽快平复辽东的急切心理,一心想要尽快争取到蓟辽督师的位置。 崇祯二年十月底,黄台吉带领后金和蒙古大军从蓟镇破边而入的时候,袁崇焕率领辽东军队回援京畿的很多表现,的确十分可疑。 包括他之前与后金国私底下的那些联络,都有很多可疑之处。 但是若有谁说他真的背叛了大明朝,投靠了后金汗黄台吉,甚至说他是汉jian,那就真的是有点过了。 若真是如此,崇祯皇帝后来让他入城,他就不会入城,让他在狱中写信召回祖大寿等人带走的辽东军队,他也不会痛痛快快地写信。 他扶持祖大寿等等辽东将门世家的做法,出于他的平辽战略,也就是什么以辽土养辽人,用辽人平辽土的战略。 我们现在可以说,这个战略是失败的,是错误的,不仅没有收到效果,而且养大了祖大寿这样的辽东军阀。 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仅凭这一点就说他是汉jian,说他是满清的间谍,是不是有点太武断了? 作者说这些,不是为了给袁崇焕辩护。 一个被凌迟处死的历史人物,已经过去了二三百年了,还有什么辩护的必要? 作者在本书中如此这般写他,就只是想尽可能地,给明末的这些历史人物,作出一个尽量客观的评价而已,无关乎网上什么袁粉与非袁粉或者黑袁粉之争。 事实上,兴城古城的蓟辽督师府,本人去过两次了,对袁崇焕当年在宁远城那么一个只有两条街的弹丸之地,坚持抗击后金进犯数年的事迹,还是非常敬佩的。 这不是那个年代所有的进士文官都能够做到的事情。 就凭这一点,谁又能说袁崇焕无才,谁能说袁崇焕是蠢材,不是人才? 难道搁在那个时代,你敢说你能超越袁崇焕,比袁崇焕做的好? 能够考中进士,而且还敢于在天启年间单枪匹马考察辽东边备,在辽东局势大坏的情势下,敢于违抗上官指令,坚守宁远一线,比起那个时代醉生梦死的大多数文人士大夫而言,难道不值得后人付出哪怕一丁点儿的敬意? 本书没有把他放到辽东督师的位置上去,就是因为作者对他的命运感到惋惜,希望给他一个与历史上不同的结局。 至于说放到西北是对是错,大家完全可以就事论事地进行推理评论,没必要意气用事地对作者进行攻击辱骂。 (二)关于曹化淳的问题。曹化淳不过是太监而已,说他在李自成大军攻陷北京的时候开门投降,不是作者在这里信口胡说,是有史料支持的。 明史大家孟森先生,在其名作《明史讲义》里,就采纳了这个流传已久的说法。 本来不想再提这个事情,因为之前在回复一些读者的评论中,已经说过这个问题了。 但是还是不断地有读者为了这个问题,留言攻击本书,并且辱骂作者。 个别读者甚至只看了一两章,就开始大放厥词,话里话外说得好像他自己是什么明史专家,而作者不过是个傻逼白痴。 但是你若看了他的论据,就会发现,其中的种种说辞,不过是从百度百科上抄来的罢了。 关于这个问题: 首先,这是小说,不是论文。 对于曹化淳,作者本身不抱任何固执的立场,觉得哪一种对于本书有用,而历史上的确又有这样的说法,那么作者就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把它作为依据进行演绎。 大明朝不是依靠太监建立的,也不是因为最后没有重用太监而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