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七章 善后之策
宁远兵变平定两天之后,崇祯皇帝相继收到了鹿善继和方正化的详细奏报。 鹿善继将他回到宁远之后的情况如实报了上来,同时还上报了义州新城棱堡修筑的进展,以及蓟辽督师府对辽东镇防务调整的一些设想。 而方正化在奏报了他所了解的宁远兵变始末之后,也一五一十地向皇帝报告了处死左良玉的情况。 处死左良玉,当然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交代给方正化的任务之一。 明末的历史上有很多令人扼腕痛心的事件,而如今崇祯皇帝所做,就是让这些令后世无数人扼腕痛心的事件尽量不再发生。 若是左良玉真能公忠体国,南明未必不能站稳脚跟,甚至可以说若非他养贼自重,北京城也未必会在崇祯十七年的三月沦陷。 在宁远兵变的日子里,崇祯皇帝每天都要到紫禁城玄武门外、西苑北海旁边的景山之上“闲逛”,在一棵不知已经生长了多少年的歪脖子老槐树的下面,一坐就是一两个时辰。 随行的巩永固、王承恩、高文采等人,自然不知道皇帝这是在干什么。 然而,如今崇祯皇帝自己却一清二楚,他如今来看的,正是历史上十七年后,他的死亡之所。 而到了那个时候,唯有王承恩这个太监,会一路跟着他来到这里,同殉在此。 三百年后,这里会开放成一个人民公园,还会被后世的人们立碑来纪念,碑上会刻着明思宗殉国处或者崇祯皇帝殉国三百年纪念碑等字样。 来此游览的人们,会叹息当年的甲申国变,有的人甚至也会追悼他这位为国殉葬的大明皇帝。 只是后人的种种悼念,于他而言,已经毫无意义。即便是对当时的华夏而言,也已经毫无意义。 而现在他想做的就是要阻止这一切的再次发生。 要哪些悲叹、惋惜、悼念,甚至眼泪何用?与其让华夏后人带着无限的伤感缅怀,倒不如让他们带着无限的骄傲回顾! 崇祯皇帝本来以为,自己大半年来的作为,已经带给了大明不少的改变,对本来应该提防的事情反而有了一些懈怠,这次宁远兵变却让他突然警醒甚至感到恐惧,因为历史的惯性是如此强大,尽管做了大量的调整,却依旧未能改变历史的进展。 事实上,如果他真的熟知明末的历史,他就会知道,如今大明的历史进程,其实已经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比如,发生在宁远兵变之前的固原兵变和蓟镇兵变,就没有如同历史上那样,在七月上旬相继发生。 因为如今的固原和蓟镇,已经没有了发生兵变的基础。 袁崇焕的到任,以及固原镇的移防,让滋生兵变的土壤完全不在存在了。 同时,由于花马池池盐的产出和开边互市,如今的定虏镇更是一改过去固原镇的穷困,即将成为西北三边诸镇之中最为富庶的边镇之一。 边镇士卒的生活,也告别了过去令人想想就感到绝望的极端贫困,正在悄然地发生着一点一滴积极的变化。 蓟镇也是如此,随着三屯营和建昌营在王世钦、尤世威的率领下出塞屯垦,大大改变了过去蓟镇边军的格局。曾经退居关内的三屯营、建昌营不再成为蓟镇的隐患,反而开始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三屯营和建昌营的士卒们,没有了长城关塞的保护,也意识到了自身处境的危险,很快就改掉了过去得过且过的散漫,不仅修筑关外的城池积极多了,就是出cao训练都更卖力了。 所以,历史上崇祯元年七月二十日发生在蓟镇三屯营的兵变,并没有发生。 而这就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带来的改变,虽然改变不大,但毕竟是一个好的开始。 此时此刻的崇祯皇帝,坐在乾清宫书房之中,看着鹿善继和方正化的奏疏,心中思绪万千。 宁远兵变的平定,特别是那些历史上罪有应得却逃过一劫的人,这次全都死了,这一点更令崇祯皇帝深感欣慰。 但他知道,历史上宁远兵变之后三个月,锦州又发生了兵变,原因还是欠饷。 所以,他很快就同意了鹿善继的奏请。一方面批准同意为辽东镇补发欠饷,并提前解送下半年的钱粮饷银。另一方面,批准同意鹿善继对辽东镇的重新整编,参考孙承宗当年的做法,将辽东真现有的全部军队分为前后左右中五路: 其一,以辽镇副总兵何可纲为前路统制官,统领锦州、大凌河、广宁等地守军,并参考义州新城做法,为锦州城增筑棱堡; 其二,以辽镇副总兵、觉华岛守将金冠为右路统制官,统领觉华岛水师及守军,并以觉华岛为辽东镇粮草转运地,在觉华岛上增筑棱堡,以利长期坚守; 其三,东江镇石城岛副将林茂春升任辽东镇副总兵,为辽东镇左路统制官,驻守新修筑的义州城; 其四,东江镇长山岛副将杜贵升为辽镇副总兵,为辽东镇后路统制官,统领宁远及宁远以南中左所、中后所守军; 最后,以辽东镇总兵官满桂为五路兵马都统制,率所部骑兵驻守塔山堡为中路,同时统领松山、杏山、塔山守军,并在塔山增筑棱堡,将塔山筑堡为城,策应左路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