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零零章 不败之地
军机大臣孙承宗、兵部尚书南居益、工部尚书毕懋康,以及兵部侍郎武备院总监孙元化等人,本就紧跟在崇祯皇帝的身后,此刻听了崇祯皇帝说的这番话,个个用心记住,连连口称领旨。 李天经与宋应星则是一左一右走在崇祯皇帝身前,小心翼翼地始终保持着一个身位的距离。 这两人听了皇帝的这话,心中一块石头落地,皇帝对于工学院的考虑也好,对于这个热气球的研制也好,并不是一时兴起的灵光乍现,而是有着长远的筹划。 同时也不是寻仙问道、玩物丧志,而是要把这种之前闻所未闻的东西,用在战争之中,用在两军对垒之时。 一个工学院制作的热气球,随着崇祯皇帝的这么一句话,一下子就有了大明朝军国重器的地位。 李天经与宋应星都不是普通的书呆子,要不然也不会成为明朝末年名垂后世的科学家。 当他们制作和实验的热气球,已经可以成功载重升空之后不久,他们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个东西的军事用途。 如今,听到皇帝果然有这样的打算,两个人的心里都是振奋不已,“宁为百夫长,不为一书生”的时代,对他们来说,已经过去了! 这一行人陪着崇祯皇帝,穿过已经泛青的野地,来到了“万户号”热气球的跟前,宋应星站在热气球下面一个巨大的吊篮旁边,大声地向崇祯皇帝和随行的大臣们讲解着热气球升空飞行的远离和它的基本构造。 崇祯皇帝一会儿仰看看这个与后世形制相近的热气球,一会儿看着此时已经人到中年、四十多岁的宋应星,饶有兴致地听着他那一口带着浓重江西口音的北京官话。 此时的宋应星大概四十四五岁的年纪,与当年入宫参加殿试时的样子已经有所不同,不仅两鬓的头发有些斑白,而且身体已然有点发福,而且额略微有点驼背。 宋应星的nongnong江西口音和噼里啪啦的快语速,让崇祯皇帝和诸位大臣们听得云山雾罩,并不是很清楚。 站在一边的工学院祭酒李天经,则时不时地补充几句和解释一通。 然而,对于如今的这位崇祯皇帝来说,他本来也不太需要别人的讲解。 热气球的原理不复杂,而其构造也很简单,以大明朝如今的技术工艺水平,制造出来完全不成问题。 要不然的话,崇祯皇帝也不会对工学院这些人提出研制的要求了。 而宋应星领着工学院的一干学徒工匠,搞出来的这个热气球,与后世的简易热气球基本相同。 除了一个巨大的内有骨架支撑的水滴型密封球囊之外,就是一个用来载人和载物的巨大吊篮。 而吊篮与球囊之间,则固定着一个用来烧出火焰加热球囊空气的“炉子”,它一人多高的的形制,看起来就像是道士们炼丹使用的鼎炉。 不过这个鼎炉,拥有许多个用来添加燃料或者隔绝空气的的火门,目的是通过调节火焰的大小来控制万户号漂浮的高度。 至于“万户号”热气球飞行的方向,眼下当然是完全控制不了的了,一切都只能取决于风向。 这种层次的热气球,当然还处在相对比较原始的起步阶段,但是目前能够做到载人漂浮并顺风飞行的程度,崇祯皇帝已经十分满意了。 他可不会让宋应星等人超越这个时代去做他们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内燃机什么的。 即便是蒸汽机这样的东西,他也不会去强求。 他相信,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他如今努力开创的这个大明朝,会在不久的将来,也许是数十年后,也许是百年之后,自然而然地发展出这样的技术成果。 有些东西强求不来,就是强求来了,若是不符合这个国家和时代的需要,也会因为水土不服而走向消亡。 且说当日下午,崇祯皇帝在通州东十里堡的工学院实验场上,亲自看了宋应星等人搞出来的万户号热气球,又亲自观看了万户号热气球的载人点火升空实验。 最后,更是当场褒奖了李天经、宋应星、杨之华、黄宏宪以及工学院内参与“万户号”热气球研制并且表现突出的人物。 根据崇祯皇帝的口谕,工学院祭酒李天经就地被晋升为工部侍郎,并继续兼任工学院的祭酒。 而工学院的司业宋应星,在继续兼任工学院司业的同时,则由工部矿冶清吏司的员外郎晋升为工部一个新设司的郎中,即崇祯皇帝就地新设的一个清吏司,即百工清吏司的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