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重做上海人在线阅读 - 第二章 进入工厂

第二章 进入工厂

    刚从建国路,转进了马当路。姬季远就闻到了一股,呛鼻的化学试剂的味道。他又走了大约三百米。来到了,一家工厂的大门口。大门口的牌子上写着:“SH市恒丰印染厂。”看着这,肮肮脏脏的大门。姬季远似乎感到,“‘印染厂’也许就是,到处都在印染,的工厂吧”?

    他终于在,二楼过道旁的,一个小办公室的门口,看到了,“劳动工资科”的牌子,他走了进去。

    坐在桌子后面的人,大约有五十来岁,自称姓史,是这里的科长。他看了姬季远的介绍信,打开档案柜,拿出了一份档案,他翻看着。

    “侬是,卫星中学额?”史科长问。

    “是额!”姬季远回答。

    “是JA区额,卫星中学伐?”史科长又问。

    “是额”!姬季远回答。

    “啊呀!我女儿也勒,卫星中学读书,她叫史佳怡。”史科长又说。

    “勿大熟悉,吾是六六届额”!姬季远说。

    “噢!伊是六七届额,勿是一个年级额。”史科长又说。

    “看到,大概能认得额伐!”姬季远又说。

    “是额!可能额!”史科长回答。

    姬季远,天天坐在“劳动工资科”,百无聊赖地,看着各种各样的报纸,已经是第五天了。他一次又一次地,问着史科长:“吾勒啥地方上班啊?”但史科长总是说:“领导还在研究。”姬季远只得又,无可奈何地坐了下来。重新翻看着那些,已经反复看过了的报纸。

    后来,他才知道,党总支在做最后的决策。因为按照他是,从部队医院里出来的。那放到医务室,做个厂医。应当是,恰如其分的了。但对于,立过了两次三等功,还有那么完美的,退伍小结的退伍军人。党总支隐隐感到,他应当是,工厂的接班人啊。所以在党总支内部,意见一时不能统一。但最后,还是培养接班人的观点,占了上风。姬季远被派往了,生产第一线的,印花车间。作为了培养对象。他被史科长领到了,印花车间的办公室。

    印花车间的,党支部书记,叫倪似水。似乎早已,得到了通知。他是一个矮矮的、胖胖的,眼神有些木纳的人。但却满脸堆笑地,迎着姬季远。甚至还破例地,给姬季远,倒了一杯开水。这要是给车间里的,那些工人们知道,这准又是,今天的头条新闻了。姬季远毕竟是,刚刚安排进来的,一个普通的,复员军人而已。进来是当一个,普通工人的啊?

    倪书记,不厌其烦地,介绍着车间的情况。印花车间,是厂里的主力车间,关键车间,决定成败的车间。因此,让姬季远,来了这里,他不无暗示地,告诉姬季远。他完全应当,也可能应当,在这里成长起来。而且会得到,他的直接帮助的。但他的那一套话,对于一个,刚从大熔炉里出来,刚进入大SH,这个大染缸的人来说,似乎感到太陌生了。因此姬季远,基本上,没有听懂多少。

    倪书记,终于结束了,他的长篇大论,因为已经快四点了。他带领着姬季远,走进了印花车间。他先带着姬季远,来到了四号烘缸。随着他的叫喊声,帘子一掀,走出来了一个,穿着工作服的小女孩。看来倪书记,对这个小女孩,是有着特殊的喜欢的。他介绍道:“这是印花车间的,团支部书记,叫朱玲妹。”

    这朱玲妹也太小了,几乎只有,一米五十多一点的身高。没想到,这么小的一个小女孩,也能当上,主力车间的,团支部书记?姬季远,点了点头。

    “以后你们,可以多多互相帮助。”倪书记交代着,那小女孩,也点了点头。于是倪书记,便带着姬季远,来到了“六色机”,找到了挡车工谢广良。

    谢广良师傅,是SH市“劳动模范”。这是,党总支决定的。要让老模范,带出一个,新的劳动模范来。谢师傅,虽然殷勤地,应付着倪书记。但只是用眼角,冷冷地看了姬季远一眼。

    谢师傅,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他分外地明白,“学会了徒弟,赶走了师傅”的真理。因此,凡是叫他带的徒弟,他从来也没有,真心地带过。他是一个宁波人,历史的教训太深刻了。何况这回要带的,还是一个接班人呢?

    姬季远,倒是没有在乎,谢师傅的态度。他见过,比这凶得多了的师傅。他只是,仔细地打量着这台,“六色印花机”。

    所谓“六色机”。就是指,可以印六种,颜色的、花样的印花机。中央是一个巨大的铁的卷筒,足足有,两米粗的直径,铁筒上注着,厚厚的一层橡胶。他们叫它“橡皮先令”。“橡皮先令”前面,有三个铜套铁芯的花筒,通过万向轴,同驱动器连接。铜套铁芯的花筒,约有一百五十毫米到二百毫米的直径,每个花筒上刻着花。花筒下装着,一个色浆盘,盘里盛着,各种颜色的色浆。有两把刀,前后刮着花筒。这里叫前车头,是整台印花机的,控制台的部份。当然,也包括cao纵台。“橡皮先令”后面,还有三个花筒。但管理的人员,不负责控制,只负责添加色浆。

    “恒丰印染厂”,共有四台“印花机”,一字排开有三台。从外到内,为“新八色”、“六色机”、“老八色”。对面还有一台,双面印花机。这阵容,在SH的印花行业中,也是名列前茅的。

    谢师傅看了一下表,用宁波话说:“今末子(今天),已经五点多了,直努(你)先回去吧,明朝星期五,是礼拜(休息)天,直努不用来了,后天来,上夜班伐。”

    他把姬季远带到了,印花机的中部。找了一个工人:“直努上班,就跟着其(他),学习吧。”说完他就走了。

    谢师傅,让带姬季远的师傅,姓邹,叫邹复新。他倒是很热情的,他带着姬季远,去领了工作服,工作鞋(是长筒的水鞋),更衣箱。然后,交代姬季远,周一晚上,十点二十分。准时在,车间办公室,开班前会。

    姬季远谢了他,便告别了,离开了工厂。

    星期五,堂兄姬孟远,和堂弟姬勇远,来看他了。他们似乎知道,姬季远今天休息。

    父亲有一个jiejie,一个弟弟。jiejie在解放前,便随着姐夫,去了香港打工了。弟弟在SH县马桥乡,他有三个儿子。来的是老大和老三,老二姬瑜远,现在正在,SX大同当兵,尚未回家。看得出来,他们在家谱中,都是远字辈的。

    说起SH县、马桥乡,当时在SH,可是赫赫有名的。当时,SH的工业,在中国是无与伦比的。但SH的农业,当时也有两面旗帜,号称“SH两匹马”。除了SH县的马桥乡,另一个便是,嘉定县的马陆乡。

    堂兄是SH县、马桥乡的,工业组组长。领导着,全马桥乡的,所有的工业。他比姬季远,年长六岁,身高一米八三。他们俩人,长得非常相像,但俩人都不像,自己的父亲。这大概就是,返组的现象吧!

    堂兄在马桥乡,可是一个风云人物。一九七一年,埃塞俄比亚的,海尓·塞拉西一世皇帝访华。一九七一年,罗马尼亚的总统,齐奥·塞斯库访华。一九七二年,RB的首相,田中角荣访华。都是由***总理,陪同着访问了SH的。也都是由,***总理,陪同着参观了,SH县的马桥乡的。但堂兄都是,出面接待的,主要成员之一。

    那天上午,天上下着,细细的小雨。姬季远,正好拿出了,前两天刚买的,弯把的长雨伞,他花了十元钱。因为他喜欢,它有一个尖尖的头。所以,以后凡是有人要借,他总是要叮咛:“不要用尖头,敲地板啊!”

    他们三个坐着,“二十路”无轨电车,来到了外滩。打算到黄浦公园去照相。

    到站时天晴了,姬季远握着伞,往车下走去。突然,一个女同志争抢着,一转身挤着上车,她的左手,随着转身甩了过来,只听见“啪!”的一声响。

    “吾表面没有勒。”那个女同志,嘟哝着。

    姬季远已经,走出了两、三步了。但他低头一看,自己的伞尖上,正扎着一块,圆形的有机玻璃。他连忙取了下来,走回了两步,把那块东西,交还给了那个女同志,然后就准备走了。

    “侬敲坏勒吾额手表,停下来!”那女同志,大声地喊道。姬季远停住了脚步,转过身去,想分辩一下。因为是那个女同志,自己把手甩上来的。但堂兄按了按他的手臂:“格么赔侬伐,多少钞票?”堂兄问。

    “吾也勿晓得,要末,到钟表店里,去问一问?”那个女同志激动地说。于是,找了一家钟表店。店里说,修一下要五块钱。姬季远要掏钱,又给堂兄按住了。堂兄付给了,那个女同志五块钱。于是他们三个便走了。过了外滩前的,那条宽宽的马路,他们便来到了,黄浦江的边上。

    外滩的又一个别名,叫“万国建筑博览会”。这里的建筑,放眼望去,各具形态,造型不一。从二十世纪初,一直到解放之前。世界各国的商人云集SH。他们都按着,各自希望的风格,在外滩建造了高楼。因此便造就了,今天的外滩。真是千姿百态,仪表万方啊!

    他们来到了,黄浦公园的大门口。在旧社会时,这里曾经,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可以想象到,中国人民在解放之前,所受尽的百般的凌辱。当真有一种,“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的,自豪的感觉。

    他们三个,在公园里照了像,吃了便餐。下午,姬季远把一兄一弟,送到了车站。姬季远摸了摸,比他小八岁的,堂弟的脑袋说:“以后要经常到,SH来白相啊”?

    “好额!”小弟弟回答,三兄弟,在车站上,分手了。临分手时,堂兄给了姬季远,一张“自行车劵”。

    当时,在SH买大件物品,如: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都是凭劵供应的。有的一百多人的单位,一年才下来几张。大家只能抽签,碰运气了。堂兄在马桥乡,掌管着,发放这些劵的权力。所以他的得来,也就毫不费功夫了。

    星期一晚上,姬季远,换上了工作服。他发现工作服,都是用衬布做的。因为在当时,印花的时候,所印的白布的下面,都要衬一块布,帮助吸收,多余的色浆。那就是衬布,是反复使用的。因为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印花,所以衬布都变成了,花花绿绿的了。用它制成的工作服,穿在身上,就像迷彩服一样。姬季远心里,暗笑了一下。当了六年兵,还真没有,穿过迷彩服呢,回SH倒穿上了。

    开完班前会,来到了印花机旁。其实,印花机分成三段。前车头,掌控着所有的调整。有三个人在这里工作,一个“挡车工”,一个“副挡车”姓沈,还有一个“打样工”。中间一段,也有三个人在工作,一个管后车头的花筒,就叫“后车头”,是一个姓陆的师傅。他长长、瘦瘦的身材,长长、瘦瘦的脸庞,待人很和气,但很少讲话。一个是,往印花机里,送白布的,叫“白布工”,是一个姓春的师傅。春师傅,只有不到一米六的身高。两只眼睛,横来横去,邪气非凡。一看就是个,不能交往的对象。听说,他的弟弟,是厂里的团总支书记。因此这个人,虽然只是个,小小的个子,却横得很。因为他的右手,长着六根手指头,因此大家,都叫他“六指头”了。久而久之,他的名字,也被大家忘记了。第三个,就是“衬布工”。也就是,谢师傅,让带姬季远的师傅,叫邹复兴。他有一米七零的身高,脸膛倒也长得端正。但一个鹰钩鼻,便把他的脸相,破坏了一大半了。他有严重的“磕吧”。他说他自己,以前“磕吧”得更厉害,厉害到了,每次必须用手,并拢五指捏成爪,对着嘴巴,方能说出几个字来。怎么看医生也看不好。后来遇到了一个高人,教了他一个秘方,就是常唱歌。他照着做了,于是就好多了。现在尽管,还“磕巴”着,但磕着、磕着,总算能表达意思了。他比姬季远大一岁,是“印染技校”毕业的。对姬季远很热情,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教着姬季远。怎么接衬布,怎么判断,衬布该去洗了。该推到哪里,去换洗干净的衬布。这“衬布工”,其实有半个小时,就能全学会了。但谢师傅,却把姬季远,在这个岗位上一扔,就是好几个月。并且再也没有,同他讲过一句话。谁让倪书记告诉他,姬季远是,重点培养的对象啊!

    后面那部分,是一个,有八米长的房间。里面都是,一个个的烘缸,烘缸里面灌着蒸汽,烘着刚印完的花布。最后面的那个工位,叫“出布工”,其实就是检验工。她们是负责,检验花布印染质量的。有问题就按铃,让前、后车头,赶紧排查故障。紧急情况下,有权使整台印染机急停。这个班组的“出布工”,是一个女工,她姓沈。

    姬季远,不习惯穿水鞋,他的脚老是出汗。于是邹师傅便带他,来到了白布箱旁,撕下了一块,一米长、半米宽的,雪白的绒布,撕成了两半。然后说:“用格……包……包脚,……下……下班……就,扔进……废……布箱……里,明……明天换……新额。”

    “格可惜伐?太浪费了伐?”姬季远,皱着眉头说。

    “侬……侬看格里,”他的手,在车间里,点了一圈,“全……全部……都……是格样……额。格布……勒格里,…...勿稀奇……额。”他终于表达完了,他的意思。

    姬季远,也这样做了,一开始很别扭,但慢慢也习惯了。

    过来了一个,“新八色”机的,“副挡车”姓黄,他趴在布箱上,同姬季远聊着。

    “侬是部队里,刚刚复员额伐?”他问。

    “是额!”姬季远回答。

    “侬勒部队里,做啥事体额呐?”黄亮又问。

    “吾是卫生兵,当护士额。”姬季远回答。

    “格侬,为啥勿去医务室呐?”黄亮又问。

    “厂里派吾,到格里来,做生活(工作)额。”姬季远又回答。

    “侬勒部队里,篮球打伐?”黄亮又问。

    “打,一天到夜,就打篮球。”一说到篮球,姬季远的眼睛,也亮了起来。

    “格侬打过,啥额篮球队呐?”黄亮又问。

    “吾打过,空三军代表队。”姬季远回答。

    “唷!格侬额篮球,打得老好格勒?”黄亮又问。

    “没有!没有!就是欢喜打。”姬季远回答。

    “格吾晓得勒。”黄亮诡秘地一笑,就走了。

    过了一会儿,姬季远感到,气氛好像不对头。老是有人,走到他的岗位的外面,来看看他,有时来两、三个人,还对他指指点点的,他越来越感到,莫名其妙了。

    后来他才知道,原来是那么回事。

    一年以前,印花车间,调进了一个,身高一米八七的工人。他说他打过“SH工人队”。恒丰厂,喜欢打篮球的人很多,听了这个消息后,都非常高兴。真巧卢湾区,开始篮球联赛,让他上场打了。不料他的球艺很差,他是吹牛的,他叫“张林根”。因此,“恒丰厂”,就把“张林根”,作为了,吹牛皮的代名词了。

    那天,黄亮来过后,就找了几个人。便说,“张林根”又来了,结果不到一个小时,车间里都传遍了。又来了一个,“张林根”了。于是便不断有人,来看这个,新的“张林根”了。

    快下班的时候,来了一个,有一米八五身高的工人。跟着一个,两眼直闪贼光的,一米七五左右的,另一个工人。他们走了上来。自我介绍着,那个高的叫曾入海,那个矮的叫洪从民,他们都是,工厂篮球队的。

    “听讲侬,篮球打得,老好额啊?”曾入海问。

    “没有!没有!就是欢喜打,打得勿好。”姬季远,谦虚地说。

    “格侬参加,阿拉厂额,篮球队伐?”洪从民说。

    “好额呀!厂里有篮球场?”姬季远反问着。

    “有!勿过是勒,晒台上额。”洪从民回答。

    “噢!晒台上……”?姬季远没搞懂,晒台上,怎么会有篮球场呢?这厂的晒台,有那么大吗?

    “格侬明朝,下半天,有空伐?”曾入海又问。

    “好额呀!”姬季远回答。

    “从整装车间穿过去,有一扇小门,出去就是勒。”曾入海交代着。

    “吾晓得勒。格几点钟呐?”姬季远又问。

    “要么,下半天两点半伐,格时候,早班也下班勒。”曾入海,想了想说。

    “好额!明朝下半天,两点半。”姬季远答应着。

    第二天下午,姬季远特地,赶到了厂里。拿着双球鞋,他在整装车间,穿来穿去,问了五、六个人,但还是没有,找到那扇小门。碰巧,碰到黄亮了。

    “侬来啦?”黄亮问。

    “来勒,但寻勿着,格小门啊?”姬季远回答。

    “侬跟吾来。”黄亮说着,带着他走到,一台‘整装机’的后面,掀开了布帘,布帘的后面,是一扇小门。弯腰钻进了小门后,来到了一个晒台上。

    只见这晒台,有十米方圆。晒台的胸墙上,竖着高高的拦网,看来是防止,篮球飞出去用的。

    “篮架呐?”姬季远问,因为,他没有看见篮架。

    “侬转过身来。”黄亮笑着说。

    姬季远,转过身去一看。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块板,板上装了,一个铁圈。“格就是?篮架啊?格哪能打球啊?”但是在,寸土寸金的SH,他们似乎对这些,已经很满意了。

    场上,已经站着,四个人了。有曾入海、洪从民。还有一个,一米七五的身高,长得很壮实,脸膛很丰满的,也很客气的人。只有他,上来同姬季远,握了一下手,“吾叫唐百厉,伊拉就叫吾‘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