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初登大宝第五节 早立太子
刘恒坐稳了皇位,该干的事情似乎都干了。可以说,他现在是比较惬意的。 不过敬请相信,雪中送炭的事情没几个愿意干,而锦上添花却有很多人趋之若鹜。刘恒就亲身经历了一次。 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正月,群臣上书:早立太子。 刘恒出生于公元前202年,至今刚满23岁,根据我国晚婚晚育政策,他还得再等两年才能讨老婆。何况他刚找到个工作就确定接班人员,似乎有些cao之过急了。 然而,当我们揭开包裹真相的层层外衣后,会惊奇地发现,群臣此举是在拍马屁。应该说这个马屁拍的真实太是时候了,简直是恰到好处。 群臣们之所以会如此心急,主要目的是亮明态度、以示忠心。 也许有人会疑惑,撺掇刘恒确定接班人,何以是在表示忠心?这明明是“心怀二心”嘛。 事实上,表示忠心的方式有很多,在不同的背景下,对不同的人,表示的方式可能会大相径庭。 不要忘了,刘恒这个皇位不是上任领导指定的,更不是自己实力争取来的,而是被群臣推举出来的。纵观整个古代史,以这种方式登上皇位的人屈指可数。 这种人,往往会有一个通病:疑心很重。他们往往会抱着怀疑一切的态度审视周围的所有人,唯恐大家改换门庭、另起炉灶。此症状比较明显的,是明朝那个极其有名的嘉靖皇帝朱厚熜。事实上,刘恒也有这么个症状,只不过他没有朱厚熜那么明显罢了。 应该说,群臣们是了解刘恒的心理的。为表示自己不再有另立炉灶的想法,就需要做些事情出来。但如何表示却需要一些水平。 通常情况下,表示忠心的办法只有两种,一种是说,另一种是做。但两者相较,后一种似乎更有力一些。 但具体如何做,是一项技术活。既能表示忠心,还能做的合情合理、滴水不漏,是需要一些水平的。 这就得动一些心思,更得找一个油头。 人的智慧是无穷的,群臣们并没费多大劲就找到了油头——立太子。 群臣上书后,刘恒心里很惬意,但该有的套路还是少不了的。 刘恒长篇大论地谦虚了一番,中心思想为:我刚当上皇帝就立太子,太匆忙了,还是缓一缓吧。 可群臣根本没搭理刘恒,继续旁若无人地宣扬立太子的好处——“预立太子,以重宗庙社稷,不忘天下也。”说来说去就是四个字:早立太子。 刘恒心中暗喜。但这位仁兄很能能沉住气,弄不清这滩浑水的深浅,是不会过早地亮出底牌的。 刘恒开口了:“楚王刘交是我叔父,阅历丰富;吴王刘濞是我哥哥,为人仁惠;淮南王刘长是我弟弟,身怀美德……这些人难道不是现成的继承人?” 表现忠心的机会终于来了。磕头的磕头、请愿的情愿,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摆事实讲道理,最终落脚点还是四个字:父位子承。并且这些人还指名道姓说了一个人——皇长子刘启。 刘恒笑了。刘启成功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