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
贺佳瑞2019/2/27星期三上午11:08:45 在 贺佳瑞2019/2/27星期三上午11:09:14 贺佳瑞2019/2/27星期三上午11:11:41 1、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具体包含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贺佳瑞2019/2/27星期三上午11:12:46 1、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具体包含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教育具有继承性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工具性(6)象征性(7)教育与生存劳动相脱离 4、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4)教育目的的选择功能 5、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6、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7、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4)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5)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8、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活化文化,实现文化的更新和创造的作用 9、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4)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 10、如何提高记忆力(记忆/遗忘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质量 (6)有效运用记忆术 (7)适当的过度学习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11、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2013上) 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分别是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等,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2、简述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2014上)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目的实现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3、如何合理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7)掌握复习的量,坚持适度超额 14、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15、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我国当前教育事业改革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教育事业改革的战略目标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16、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7、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8、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类型的调整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19、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老师角色有哪些 (1)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5)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20、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教学行为有哪些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贺佳瑞2019/2/27星期三上午11:15:50 1、简述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理念 (1)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 (3)建立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较适宜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基本方法 (1)进行社区调查,了解社区资源情况 (2)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3)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找资源 (4)了解最新科技成就,注意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 (5)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3、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1)确定研究课题 (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 (3)提出研究假设 (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6)作出结论 (7)撰写成文 4、教案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2)调查法(3)历史研究法(4)个案研究法(5)行动研究法(6)实验法(7)叙事研究法(校本研究法 5、简述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2013上) 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包括报告的题目、引言、正文、结论以及参考资料和附录。题目是指报告的标题或者课题名称;引言往往简明扼要地说明目的、背景、价值和意义;正文是报告的主体部分,一般要求客观、真实地对研究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结论就是针对问题给出的相应答案;参考资料和附录是对报告中所引用的资料注明出处来源。 6、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1)教师首先要具备定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2)教师应具备定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素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议和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3)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和反思能力 (4)教师应拥有-定的职业心理健康,包括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健康的人格。 7、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和创造性 (2)主体性和示范性 (3)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4)长期性和间接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8、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三个方面的内容。 9、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1)本体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2)条件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 (3)实践性知识。指教师灵活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 (4)文化知识。指教师满足学生基本知识需求应有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 10、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11、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4)心理相容 12、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注(试行)》中“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13、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注(试行)》中“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14、记忆过程 记忆过程有识记、保持、再认3个过程 (1)识记。识记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的特点(根据目的性分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根据识记方法不同分机械记忆意义记忆) (2)保持和遗忘。保持是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遗忘的原因a.消退说b.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c.压抑说d.提取失败说 (3)再认。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过程。 15、记忆的分类 (1)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2)根据记忆信息从输人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记忆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3)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可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4)根据记忆意识参与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6、遗忘的规律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由此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17、情绪情感过程 情绪一般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情感一般指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后而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情绪的基本分类 (1)情绪的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2)情绪状态分类:情绪状态是指在一定的生活事件影响下,一段时间内各种情绪体验的一般特征表现。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2)理智感(3)美感 18、意志过程 意志过程指有意识有目的的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包括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 (1)动机冲突a.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b.双避冲突(前有断崖,后有追兵)c.趋避冲突(想吃鱼又怕鱼刺))d.多重趋避冲突 (2)确定行动目的 (3)选择行动方法与策略,制定行动计划 执行决定阶段这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行动计划制定后,采取有效行动,便是达到目的的关键步骤。 19、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 (2)组织实践活动,在困难中锻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针对意志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方法 (4)发挥班集体的积极作用,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 (5)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20、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1)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增强创造意识 (2)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3)培养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 (4)鼓励直觉思维 (5)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6)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贺佳瑞2019/2/27星期三上午11:18:09 1、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程度 (2)社会文化因素 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3)家庭因素 ①权威型:被动、依赖等 ②放纵型:任性、自私等 ③民主型:活泼、自立、富于合作等 (4)学校教育因素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 (5)个人主观因素 社会上各种影响因素,道德要为个人接受和理解,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才能推动他去思考与行动。 2、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2013下) 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分别是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等,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简述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 (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3)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5、简述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 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学习生活中,在学习环境的影响下,反复练习形成的、最终发展成个体需要的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方式。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生学习习惯具有广泛性 (2)小学生学习习惯具有实践性,实践性是学习习惯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 (3)小学生学习习惯具有阶段性,这是由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来决定的 (4)小学生学习习惯具有模仿性,模仿性强,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 6、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到繁,由量表道质变的过程,不搞“揠苗助长”,“陵节而施” (2)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具体任务。不搞“一刀切”,“一锅煮” (3)不平衡性--发展关键期。劳伦兹发现了印刻现象,首次提出关键期概念 (4)互补性--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5)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有发展水平差异也有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群体差别(例如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上,还包括由此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因材施教 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 (1)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构建性,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和学习的情境性 (2)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3)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4)教学观: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 8、简述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一般来说,最近发展区就是儿童在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在维果斯基看来,教学的可能性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决定,“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 9、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0、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成败归因观 11、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 (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 (2)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 (3)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4)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 (5)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12、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方式 (3)耐心指导持之以恒 (4)总体发展,互相促进 13、常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于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14、简述德育原则中的因材施教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是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基本要求: ①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②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③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