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战无不胜
周世宗柴荣也并非浪得虚名,在江湖上混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一眼就看穿了城里守军意图——敌人想用固守待援的方式,将自己的部队引入包围之中。面对这样的形势,周世宗做出自己的应对之策——围点打援。 他斩钉截铁的说出了这四个字。 情势危急,刻不容缓,柴荣随即将打援的任务交给了赵匡胤,此时的赵匡胤已经是殿前军的将领,他知道这个任务的艰巨性。 首先,围点打援战术要想达到最终的效果,围点必须得到位,不能有半点松懈,意味着柴荣不会给赵匡胤足够多的兵马。其次,敌方援军与打援的部队实力太过悬殊,如果硬碰硬的对垒,肯定是行不通的,只能靠灵活战术运用来取胜,这对赵匡胤来说也是一大考验。 临危受命,赵匡胤丝毫没有犹豫,立即率领为数不多的禁军向外围进发。赵匡胤此行目的明确,那就是全力突破南唐的包围圈,并尽可能的消灭其援军的有生力量。 赵匡胤遇到的第一个任务目标就是位于寿州右侧的涂山部队,这是驰援寿州的一股主力部队,人数和气势都甩了赵匡胤下属分队几条街。相对于势单力薄的赵匡胤来说这是一个强大的对手,他命令手下一小股快马骑兵作为诱饵,而自己则率领剩余部队埋伏在地势险要的涡口,等待敌人的到来。很快诱饵就发挥了作用,将部队引入了包围圈之中,赵匡胤率领部队突然从四方杀出,先前充当诱饵的快门骑兵也反身围了过来,南唐军队被突然如其来的袭击打乱了,部队溃不成军,赵匡胤率领部队取得了胜利。 还没有等他喘口气,便迎来了打援任务中的第二个对手——驻守在清流关的几十万南唐部队。赵匡胤现在手里面的部队满打满算也不超过一万人,以几千人对几十万人,这无异于自杀式袭击。如果是前一次以少胜多是因为赵匡胤运气好,占尽了优势,那么这一次面对浩荡的几十万援军,他又该如何应对? 赵匡胤的出身,决定他具备了军人坚韧不屈的特性,而其后天表现出来的不拘一格,灵活机智也让他能够清晰的看清形势,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判断。 此次他采用的是声东击西,迂回突袭的战术,将一小部分主力派到敌营阵前叫嚣,吸引敌人的注意,自己则率领部队神不知鬼不觉的迂回到敌人防守薄弱的后方,然后突然发动攻击,形成前后夹击之势,这种快速的闪电战法让南唐军队叫苦不迭,面对这些乱了阵脚的南唐士兵,赵匡胤及其部下要做的就是手起刀落,手起刀落,这样一通乱杀南唐士兵们早已经是慌不择路,赵匡胤率部取得了清流关大捷。值得一提的是,在几百年之后的欧洲,出现了另一位战争狂徒将这种闪电式突袭战法运用得淋漓尽致,横行整个欧洲,这个人就是——希特勒。 解决了清流关之后,赵匡胤没有停下脚步,他知道自己不能有任何懈怠,因为一旦援军从自己手里溜走,那么攻打寿州的主力部队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皇帝安全也会受到威胁。 马不停蹄,赵匡胤的部队从林中疾驰而过。 前方就是滁州了,只要拿下滁州,此次打援行动应该就要接近尾声了。赵匡胤和自己的部下一路上打来,个个都杀红了眼。看着不远处的城池,赵匡胤没有犹豫率领部队就冲了过去。负责守城的是当时南唐的大将皇甫晖。他远远的就看见赵匡胤的部队杀了过来,赶忙率领部队进城,准备收起吊桥。没想到赵匡胤兵贵神速,很快就杀到了城下。 皇甫晖也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面对敌人来势汹汹,他也知道这一战避免不了了,随即他就跟赵匡胤商量说:“我现在还没有准备好,如果你老赵是条好汉,就容我整顿部队,摆好阵型。那时候,我皇某愿和你大战三百回合,你看怎样?”